捆紮、裝箱、發運……近日,在揚州寶應葉挺路一家當地最大的湖蟹銷售店門前,養蟹大戶李永政將五百斤寶應大閘蟹打上防偽商標後抬上貨運車,連同甲魚、慈姑等農副産品一同發往北京。
這個螃蟹季,養殖戶們的日子並不好過,銷售趕不上往年。就連有著“金字招牌”的寶應湖大閘蟹也跟著受影響,原有區域的銷量下滑了10%。在寶應,李永政是當地赫赫有名的養殖戶和經紀人。這個市場,他最有發言權。
在“寒冬”來臨時,雖然本地市場難再有作為,但李永政沒有愁眉不展,一張張産品外銷訂單讓他意識到:一年前決心北上開店的策略是正確的。
兩個月前,經過選址裝修,永政蟹業公司位於北京西城區的直營店正式亮相,打開了京城銷路。
“如今,我們寶應大閘蟹也‘爬'上了京城餐桌。”在説“爬”這個字時,李永政豎起大拇指,嘴裏拖著長長的音,透著一種發自內心的驕傲。
作為寶應特水行業領軍人,李永政在這個行當摸爬滾打了25年。當年,寶應湖大閘蟹沒有品牌,價格賣不上去,他與養殖戶們商量,註冊了“寶應湖大閘蟹”商標,接著又實行“公司+基地+農戶+銷售”一條龍經營模式。招牌最終叫響了,一舉被評為中國馳名商標。
“以前貼牌賣蟹的日子都熬過來了,還有什麼能被難住的,必須讓寶應優質名牌水産品逆境突圍,走向全國。”敢下這樣的決心,是因為李永政心中有本明細賬,如果未來幾年仍“死守”揚州及周邊地區市場,那麼不僅他的3000余畝湖蟹養殖基地要遭受損失,就連其他200名蟹農也要跟著受牽連,每畝起碼少獲利兩三百元。
“養螃蟹的人,更要敢‘吃螃蟹'。市場在變,思路也要跟著變。求變,才能更好地生存。”李永政説。
兩個月來,北京直營店生意逐漸景氣。“突圍”成功了,農戶也跟著沾光,不再擔心今年養的蟹賣不出好價錢。上個月,李永政又去了台灣和香港考察市場。“那裏的居民有消費需求,聽説揚州寶應大閘蟹要賣到當地,都很期待品嘗。”話説到這兒,李永政一臉笑容,他相信店舖開起來後,“個大、膏滿、油多、味濃、肉嫩、清甜”的寶應大閘蟹一定會暢銷,這樣農戶收益才更有保障。
不過,僅把大閘蟹賣得俏還不是李永政的最終目的。
“養在深閨人不識。”李永政這樣自嘲,他認為今後應該將産品多元化,不光要打響水産品牌。
攤開一張工程圖紙,他又向記者道出了一項逆境突圍的計劃,籌備在今年建設一處三千平方米的廠房,對慈姑、黑菜等特色産品進行精加工,然後配送到大型超市和各個門店。今後,李永政想把寶應的農副産品推向全國。
馬上評養螃蟹更要敢“吃螃蟹”
“養在深閨人不識”,我們不少優秀農産品都在面臨這個問題。
會養螃蟹,更要會賣螃蟹;會註冊品牌,更要會打響品牌。要實現農業産業化,要真正讓農民致富,就不能局限于田間塘頭的阡陌,而要摸準市場變化的經緯。農業的産業化,更應是思想、思路的産業化。
“市場在變,思路也要跟著變。求變,才能更好地生存。”為會養螃蟹更敢“吃螃蟹”的李永政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