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退伍軍人,到每年凈盈利十多萬的蘑菇種植高手,38歲的楊建説,不服輸的倔勁讓他有了今天的成績。
楊建是富順縣琵琶鎮石貢村人,退伍後回到家鄉,和妻子一起跟著大舅哥學習種蘑菇。有了一定技術基礎後,他租地開始自己幹。
經過熟人介紹,楊建認識了自貢市蘑菇協會會長古長林,並邀請他作自己的技術指導。在古長林的指導下,楊建夫婦的蘑菇大棚欣欣向榮,當年製作平菇菌袋1萬多個。看到平菇從菌袋中“爭前恐後”冒出來,夫妻倆別提多高興了。
但這種高興很快就被擔憂取代。原來,平菇每天都要採摘,而且要立馬銷售出去,否則只能爛在大棚裏。楊建夫婦初次接觸這一産業,根本沒有固定客戶和銷售渠道,只有在附近的市場零售,當地市場無法消化這麼多平菇,每天都要剩很多蘑菇只能扔掉,這讓楊建心疼不已。
為了拓展銷售渠道,楊建四處打聽,終於在富順找到了專門的食用菌批發市場,解決了銷售問題。2009年,種了大半年蘑菇後,兩口子創收近5萬元。初戰告捷,嘗到甜頭的他們在第二年擴大了近一半的規模,並且順利實現了增産增收,全年獲利8萬餘元。
然而在2011年,楊建的蘑菇種植之路卻遭受了打擊。由於關鍵技術未完全掌握,加之當年氣溫不穩定,菌絲長勢不好,成活率低,出現了霉病、黃枯病和病蟲危害,蘑菇産量少,品質差。這一年,楊建夫婦不僅沒賺到錢,還虧了不少。
吸取了經驗教訓,兩口子意識到,規模越大,技術越重要,因為一旦出現疫情,就是毀滅性的打擊。於是,兩人在技術鑽研上下了大工夫,通過請教專家、查詢資料、買書自學等渠道,逐漸掌握了消毒、殺菌、防病治蟲和控溫技術。
2012年,他們繼續擴大種植規模,菇棚面積擴大到1000多平方米,蘑菇品種除平菇外,新增加了金針菇、雞菇、木耳、鳳尾菇、雞腿菇等。由於種植技術到位,蘑菇産量明顯增加,且品相更好。當年,楊建大棚裏的蘑菇産量突破了15萬斤,利潤達到10萬餘元。
楊建説,之所以選擇種植食用菌,是因為人們越來越注重養生,蘑菇保健價值高,而且生産不用化肥,不用農藥,是真正的無公害綠色食品。同時,蘑菇生産週期短,一般一個月就可以收穫,菌袋採摘期可持續5—6個月。最讓兩口子欣慰的是,目前食用菌市場一直供不應求,總體價格較為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