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三農 > 地方三農 >

山東兗州:糧食強縣的“新字訣”

發佈時間:2014年06月13日 08:47 | 進入三農論壇 | 來源:山東農業信息網 | 手機看新聞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鳳紝鍙兘鏄綉緇滃師鍥犳垨鏃犳欏甸潰錛岃紼嶅悗灝濊瘯銆/h3>

三農首頁 欄目 致富 農産品 微博 導航

三農資訊

國內 | 國際 | 農經 | 人物 | 農村 | 曝光

致富殿堂

創業 | 技術 | 資訊 | 榜樣 | 點睛 | 寶典

農産品交易

供求 | 産品 | 市場 | 行情 | 報價 | 批發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濟寧市兗州區作為全國重要商品糧基地之一,糧食生産一直走在全省乃至全國前列,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産先進縣”。但受到苗木種植、村莊搬遷、採煤塌陷等多重影響,近年來,糧食種植面積呈遞減趨勢。在不利局面下,如何鼓勵農民種糧積極性、保證農民增産增收、保障糧食生産安全?兗州採取在糧食生産中不斷注入科技要素、創新耕作模式、探索土地流轉規模經營等“新招”,提高單位面積産量,實現總量與增收的再突破。

  小麥“雙寬”種植增産10%

  “這片麥田有980多畝,全部由我們合作社託管,目前長勢比較好,預計今年畝産量至少達到550公斤。”5月28日,在一畦畦黃燦燦的麥地裏,兗州區小孟鎮沙窩村惠農合作社社長仇漢華欣喜地望著莊稼地。記者發現,這片麥地明顯寬出“常規”的畦子,而在沙窩村的地頭上,赫然豎立著一塊“小麥玉米一體化栽培高産穩産示範區”的牌子。

  看到記者滿臉疑惑,仇漢華道出事情原委。原來,針對傳統的播種方式田間畦埂佔地面積大、漏光多、缺苗斷壟和疙瘩苗多的實際問題,兗州區農業專家聯合山東農業大學教授,通過幾年的試驗,摸索出了一項適宜本地應用的增産技術——小麥“雙寬”種植模式。“雙寬”即改畦寬2米為2.7米,小麥改半精播(苗帶3-5厘米)為寬幅精播(苗帶8-10厘米),改每畦8行為9行,改留套種行為等行距種植;在此基礎上,玉米改人工套種為機械單粒精播,改每畦種3行為4行,改大小行種植為等行距種植。 這種“新技術”相對於傳統種植方法有何益處?仇漢華向記者算了一筆賬,“採用‘雙寬'播種能增加7%的土地使用面積,就拿眼前的980多畝麥田為例,相當於增加了近七十畝地的使用面積;相對於傳統種植方法,‘雙寬'播種還沒有缺苗斷壟的現象。兩方面綜合估算,畝産增收10%左右,農民每畝增加收入100多元。”

  “省水、省肥、省人工,抗病、抗倒、效益增。”兗州區農業局局長張士坤總結道,這種模式綜合運用農機農藝融合,良種良法配套,科學分配全年光熱資源,提高土地利用率,構建優勢群體,實現穩産、高産、高效的目標。為推廣小麥“雙寬”的種植模式,兗州區出臺獎勵扶持措施,利用項目資金對小麥玉米一體化增産模式中的播種機械進行補貼,玉米單粒精播機每台補貼2000元,小麥寬幅播種機每台補貼3600元,全區共推廣玉米單粒精播機200台、小麥寬幅播種機150台。目前,該區小麥寬幅播種面積已發展到15萬畝,預計年可增産小麥750萬公斤。

  培育1000個新型經營主體

  漕河鎮河南村種糧大戶甄勇一直從事農資經營的生意,2013年5月,甄勇參加了農業局組織的有關土地流轉政策講解培訓班,“通過培訓班的講解,我了解到,土地規模經營是大趨勢,具有無限的潛力和前景。”甄勇回村後承包了本村400畝地,並於當年8月成立“幸福家庭農場”,也是兗州區在工商局註冊的第一個家庭農場。

  甄勇告訴記者,成為“農場主”的第一年,他收穫玉米22萬公斤,銷售收入50萬元,除去土地流轉租金、生産成本等各項費用,凈利潤9萬多元。談到今年的收成,甄勇估算道:“今年小麥畝産能達到600公斤,按良種銷售的話,每公斤2.56元,凈利潤賺5萬元很輕鬆。”

  其實,除去種糧的收入外,甄勇還能得到種糧大戶的補貼。據了解,按照去年的標準,省裏針對種糧大戶給予每畝地230元的補貼,甄勇所包的400畝地能領到8萬多元的補貼款。甄勇種地嘗到甜頭,談起下步打算,他信心滿滿,“村裏對土地作出調整,按照田成方、地成塊的原則,方便大型機械的使用,更便於管理,過了秋後,我打算再承包500畝土地,爭取達到1000畝的規模。”

  近年來,兗州有更多的農民像甄勇一樣,以土地入股、轉包、承包的形式流轉土地,全區共50萬畝耕地,其中超過20萬畝土地流轉到農戶、合作社、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手中,流轉面積佔耕地面積40%,其中土地全部流轉的村50個,涌現出100畝以上種糧大戶154戶,註冊成立農民合作社350家、家庭農場24家。

  新農村建設步伐加快,未來誰來種地?張士坤認為,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力爭通過幾年的努力,在全區範圍內篩選培訓1000名新型職業農民,推動全區50萬畝耕地由1000個新型經營主體經營。

  與此項工作相配套的是,區裏確立了“一離、二轉、三引”的工作思路,即家庭勞動力與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中的土地相分離,土地向規模經營流轉、勞動力向二三産業和規模經營主體流轉,引進人才、資金和産業。建立健全了土地流轉服務網絡,鎮街成立了土地流轉服務中心,設立土地流轉服務大廳;各村成立了土地流轉服務站。對全區種糧大戶、蔬菜種植大戶、農機手、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農資經營店主進行了集中培訓。逐步建立了“1111”農業科技人才體系,1處農業院士工作站,省廳確定10位農業專家服務兗州農業生産,兗州農業局選擇100名技術人員對示範村、種糧大戶、家庭農場、糧食種植合作社進行“一對一”技術承包。

  種糧大戶新聯盟抱起團

  5月27日,在大安鎮後白樓村的種植基地裏,種糧大戶曹留生正忙著收拾剛剛建成的鋼結構的倉儲廠房,在1000多平方米的廠房內堆放著剛購買的3台拖拉機、3台小麥自走式聯合收穫機和3台玉米清茬免耕施肥精量播種機。“這9台機械,除去市裏、區裏的補貼外,僅農機具這一項我就得花費50多萬元。”

  正當曹留生為錢發愁時,種糧大戶聯盟擔保貸款,解決了他的資金難題。原來,針對種糧大戶們資金和信息交流不暢的問題,去年7月,兗州農業部門與金融部門&&,吸納40家種糧大戶成立了信用合作聯盟,通過定期召開會員大會和理事會、開展技術培訓等形式,為種糧大戶們提供一個信息溝通和經驗交流的平臺。

  “種糧大戶之間可以聯保貸款了,並且給予至少10%的利率優惠,簡化貸款手續。”兗州區農經辦主任高永成介紹説,聯盟會員自願成立聯保小組,成員間進行擔保,普通聯盟會員首次授信貸款利率較非聯盟會員少上浮10%;獲得年度星級信用聯盟的,每提高一個星級,會員貸款利率可在原來聯盟會員貸款利率基礎上,給予少上浮10%的優惠。聯盟達到3A級時,可給予30%的利率優惠,即少上浮30%。曹留生與其他兩名種糧大戶共同組成了3戶聯保小組,合計授信80萬元。截至4月末,兗州農村信用合作聯社為19名種糧大戶發放貸款1691萬元,

  除糧食生産擔保貸款外,在聯盟內將實行統一糧食生産技術規程、統一生産資料購進、統一機械調劑使用、統一優良品種、統一糧食銷售、統一信息服務。據測算,這種資源共享式的服務可使種糧大戶畝均增收400元,戶均增收4萬元以上。“聯盟內部成員購買農資量大,價格便宜,廠家直接運送過來,節省運輸成本。以化肥為例,100斤的‘二銨'155元一袋,統一採購後122元一袋,每袋便宜28元,廠家直接發貨到火車站,很省心。”曹留生如是説。

  “我們的目標是有自己的評審體系。”聯盟副會長寧洪娣告訴記者,聯盟是種糧大戶自我服務、自我管理、自我發展的非營利性組織,聯盟將進一步加強內部運作管理,不斷創新服務方式。

  當前兗州農業發展要面臨的兩件事:一是應急突發事件的處理,把自然災害、突發病蟲害的損失降到最低程度;二是農業現代化發展中生産水平的提升,解決怎麼種地、誰來種地的問題。今年,兗州區委、區政府提出重點工作要實現“七個突破”,其中之一就是實現現代農業新突破。而目前兗州農業的現代化就是要通過加大土地流轉力度,用2-3年的時間將全區50萬畝耕地流轉至1000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通過推廣小麥玉米一體化種植模式,實行農機農藝相結合,全面提高糧食生産的標準化、集約化生産。通過發展種糧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提供政策、資金、技術扶持,以點帶面,把點放大,促進農民思想觀念的轉變,實現“土地集中、農民打工”,只有土地規模經營了,農民身份變了,才能快速走向現代農業。

熱詞:

  • 兗州
  • 種糧大戶
  • 糧食生産
  • 精量播種機
  • 播種方式
  • 資源共享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