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來到六安市金安區翁墩鄉紅橋村,只見幾臺收割機正在搶收小麥。紅橋村一共有5000多畝麥田,村長任志國告訴記者,今年所有收割機必須安裝秸稈粉碎裝置才能下地。記者在田邊看到,收割機收割過的地方,秸稈被打成一小段一小段的。“上午割麥子,下午就要旋耕準備水稻種植了。今年和往年不一樣,我們村和公司合作,實行工廠化種植,效率比以前高多了。”任志國説。
村長所説的公司,是六安百瑞達種植養殖有限公司,在翁墩鄉夏崗和紅橋兩個村的生産基地裏,正在試驗工廠化種植模式。“我們公司在這兩個村流轉了8000畝地,雇用村裏30多個種糧能手進行管理,並制定了詳細的業務規章制度,把田間地頭變成了‘工廠'。”百瑞達公司法人代表晁明瓊説,工廠化運作不僅僅是機械化那麼簡單,而是讓每個管理人分組定額承包管理,種地種得好的管理人還有獎勵。今年基地種植的7600畝小麥,平均畝産能達到800斤以上。
在田頭,記者遇到了夏崗村的田地管理人張永山,他正準備把收割過小麥的土地旋耕放水種水稻。“今年我管理了200多畝地。”張永山告訴記者,他原本只能種20多畝地,和公司合作後,管理的土地是原來的10倍,收入也大大增加了,“去年公司光工資就發了近3萬元,比原來強太多了!”不僅如此,農閒的時候,公司還對管理人員進行培訓,張永山如今還是一名旋耕機好手。“今年公司小麥收購價毛重每斤1.13元,超額完成任務還有獎勵。我們村的田地管理員都在相互競爭,看誰的地收成好呢!”張永山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