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安6月9日電(記者劉彤 都紅剛)“農場帶領大家種糧,農民心裏不慌。”仲夏農忙時節,當記者來到陜西省富平縣王寮鎮興戶村採訪時,當地的種糧大戶王東運發出了如此的感慨。
在微風吹拂而起的滾滾麥浪中,王東運正在待收割的麥田裏查看麥穗顆粒的飽滿程度,200多畝的種植規模使他成為遠近聞名的“種糧大戶”。他説,去年冬季雖然遭遇了少見的旱情,但今年春季的幾場關鍵降雨,讓麥田得到了及時的滋潤,“目前來看,今年小麥的畝産有望達到1000斤以上,迎來豐收年景。”
王東運説,從去年開始,按照每畝800元的流轉費用,他從富平縣科農農場流轉了200畝良田,按照協議,由農場以低於市場零售價的標準統一向他提供麥種、化肥、農藥等農業生産資料,農場也統一組織麥田的施水澆灌、機械耕作、防蟲防病,收穫以後將按照每斤比正常價格高出0.1元的水平從他手中全部收回糧食。“由農場提供的從種到收再到銷的全過程社會化服務,真正讓我們感受到了‘農場帶領大家種糧,農民心裏不慌'。”
算起種糧的收益,王東運説,按照每年畝産小麥、玉米各1000斤計算,一畝地的毛收入在2500元左右,200畝土地一年的毛收入50萬元,扣去承租費16萬元和所有投資費用18萬元,我個人一年的純收入16萬元。“種糧讓我獲得了實實在在的收益。”
已經聯絡好的幾臺收割機馬上就要進場作業了,談起現在集約化耕種與以前最大的區別,王東運説,以前的收割是“農民彎著腰、手裏拿著鐮刀,從早忙到晚、累得腿發酸。”現在,幾臺收割機半天就能完成幾百畝的收割,機械化耕作不僅讓農民獲得了更大收益,也讓農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種糧真正成了我們農民樂於參與的‘好營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