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是天,只有經歷過饑荒的人才會理解,劉清辰就是如此。
新密市大隗鎮麥田邊,劉清辰黝黑的面龐上挂滿了汗水。
劉清辰是新密市大隗鎮劉灣村種糧大戶,今年61歲,上世紀60年代的饑荒,在他的記憶中永遠揮之不去,因此他比別人更懂得糧食的金貴。這些年,村裏不少人離開了農業和土地,外出打工賺錢,但劉清辰割捨不下對土地的深情,種的地反而越來越多。
“俺小時候,知道餓是啥滋味。當時村裏大多數群眾沒糧食吃,田地上的野菜、河裏的水草、樹上的樹葉、樹皮都被吃光。能吃上紅薯幹、玉米麵饃都算是奢侈了。”對於饑餓,劉清辰始終銘記在心。
出於對糧食和土地的深情,他響應上級號召,去年承包了村裏80畝地,還主動上門把外出打工顧不上種地的群眾的地接手過來經營。
“今年風調雨順,俺種的80畝小麥按照畝産八九百斤估算,可為國家貢獻六七萬斤糧食。”説起今年的收成,劉清辰喜笑顏開。
好的收成離不開辛勤勞作。談到種地經驗,劉清辰一下子打開了話匣子:“種好小麥要念好種、耕、肥、水、防、收六字經,就是要選好良種、搞好深耕、施足底肥、澆好返青和拔節兩場水、防治好病蟲害、確保顆粒歸倉。”
在他看來,種田的好處還不止這些。“我的養豬場産的豬糞可以肥田,田裏的秸稈可以用作飼草,現在養豬和種田實現了良性循環。”“下一步,俺還要流轉更多的地,種更多的田,打更多的糧,支援國家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