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們消費觀念和膳食結構的變化,越來越多的市民開始追求純天然、無公害的綠色食品。綏芬河市阜寧鎮雙勝村看準山野菜市場擴大的商機,成立了綏芬河市五花山山野菜種植專業合作社,搞起反季節山野菜種植,讓村民們找到了致富之路。
5月25日,跟隨合作社合夥人出市區一路向北,沿著蜿蜒的山路穿行了10多公里,來到青山環抱的雙勝村。雙勝村是距離市區最遠的一個自然村,群山中的村落空氣格外清新。
在進村路邊整齊排列的蔬菜大棚中,老山芹長到兩三公分高了。合作社社長武明霞正蹲在地裏忙活著,大家都親切地稱她武大姐。
武大姐是個性格爽朗的人,談起山野菜種植,更是滔滔不絕。她滿懷信心地説,反季節山野菜絕對是個好項目,現在合作社共有12戶,未來種植規模發展壯大,會吸收更多的村民加入合作社,一起致富。
武大姐告訴記者,現在合作社有21棟溫室大棚,沒用一粒化肥,沒用一滴農藥,百分百純天然。目前種植的山野菜品種有老山芹、刺五加,等到來年還會增加種植品種,猴腿、蒲公英等等,都會相繼進入蔬菜大棚,山裏有的野菜,大棚裏也都會有。
山野菜怎麼才能達到反季節?怎麼才能控制山野菜的上市時間?這是記者腦子裏的大問號。武大姐為記者拉直了這個問題。她説,上市時間容易控制,山野菜都有很好的抗寒能力,零下5攝氏度都凍不死,秋冬季節可以通過大棚溫度控制山野菜的生長速度,上市前半個月左右提高棚室溫度,他們就可以快速生長。
山野菜究竟能不能賺錢?武大姐掰著手指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棟大棚種植面積是250平方米,每平方米産量按最低15斤,每斤按最低15元計算,一棟大棚一茬菜的産值就是56000多元,一年可以産三茬,一棟大棚一年的産值就是十五六萬元,超過10坰地的收入。而且山野菜是一年種植多年收益,只要根活著,割掉一茬還能繼續長。第一年費點事,以後基本上就是些田間管理的工作。現在城裏人都喜歡吃,而且在綏芬河基本沒有同類産品競爭,銷路絕對不愁。
説起項目的産生,武大姐充滿了感激。“雙勝村遠離市區,土地稀少,農民創收方式很單一,農忙時種種地,農閒時就採點蘑菇、山野菜拿去市場賣,或者打點零工。2013年冬天,朝陽村村支書陳玉清帶領一批村民到遼寧考察反季節山野菜項目,學習種植山野菜技術,組織創建綏芬河市五花山山野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如今合作社一天天發展壯大。”
談及以後的打算,武大姐説,下一步還會逐步建設完善加工,以後種植規模擴大,逐步加大外銷力度,打造綏芬河的山野菜品牌。最希望的是,等我把這條路趟出來了,全村都能加入合作社當中,共同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