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效益低、政策扶持力度弱以及國外牛肉強勁衝擊等因素,近年來影響了我省肉牛産業的正常發展,導致養牛戶逐年減少,肉牛存欄量持續降低。抓住牛肉價格上漲的契機,拿出有力舉措,擺脫當前困境,實現肉牛産業健康快速發展,是政府和業界的共識。
整合經營主體 適度規模養牛
國外牛肉大舉“搶灘”並日漸受到國內消費者的追捧,令人産生這樣的疑問:既然國外牛肉貨源充足、價廉物美,何必扶持成本高、效益低的本土養牛業?業內人士解釋説,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牛肉消費漸成剛性需求,完全依賴進口風險很大。一旦國外發生較大疫情或中斷供應,國內牛肉就有“斷供”之虞。“無論是菜籃子還是肉籃子,都必須緊握在自己手中。”再者,我省是全國肉牛主産區和中原肉牛帶優勢區域,發展肉牛産業,對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帶動相關産業發展、實現農民收入倍增有著更深遠的意義。
然而,養牛戶講的是經濟效益,肉牛養殖投資大、週期長、風險高,令他們望而卻步。誰來養牛、如何養牛成為需要關注的大問題。業內人士指出,養殖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龍頭企業是養牛業的經營主體,如何激發它們的內生動力,是振興養牛業的關鍵。
本報5月16日報道靈璧縣萬頭養牛示範園不養牛之後,該示範園已著手改變現狀,近期將進行設施改造,吸納合作社、家庭農場和養牛戶進園養牛,並通過一定的利益聯結機制,打造抱團發展的産業聯合體。其中,龍頭企業提供場地、設施和部分啟動資金,統一制定生産規劃和生産標準,以優惠價格向養牛戶提供不同檔次的牛源及農業生産資料,最後定向回收肉牛;合作社統一向家庭農場和養牛戶提供技術、信息服務等;家庭農場和養牛戶按照標準進行生産,向農業龍頭企業提供質量可靠的肉牛。示範園對於所有進園的經營主體集中服務、集中管理、集中防疫、集中治污,並將這一模式向周圍輻射。“産業聯合體走規模化、專業化、産業化之路,可以降低養牛成本,抵禦市場風險,提升綜合競爭力。”荷金來農業公司負責人儀江天説。
整合經營主體,推動規模養牛,是我省養牛業今後的發展方向。據省畜牧部門介紹,我省肉牛長期以小規模養殖為主,飼養管理粗放。 2012年,我省養殖10頭以下的戶佔養殖總戶數的98.19%。由於分散經營和粗放管理,造成畜舍簡陋、設備落後、糞污嚴重、獸藥和生化製劑不合理使用等問題,給肉牛産品質量安全等帶來隱患。為推動規模化養牛,我省已出臺相關文件扶持標準化規模養殖場 (小區)建設,提出每年建成10個省部級、50個市縣級肉牛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優先支持建設採取自繁自養模式的母牛標準化飼養場(小區、家庭農場、合作社)。
提高補貼力度 增加“造牛機器”
在養牛業中,能繁母牛被稱為“造牛機器”,過去農村千家萬戶養牛,能繁母牛隨處可見,保證了充足的牛源,然而,近年來,養殖戶普遍棄養能繁母牛,而選擇“快進快出”的買牛育肥模式,導致養牛業缺少“源頭之水”。
據省畜牧部門介紹,近幾年,全省能繁母牛存欄量急劇下降,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為亳州市和宿州市。能繁母牛的大幅下降,直接導致我省架子牛嚴重不足,牛源日益緊張。2012年底,全省肉牛存欄量127.85萬頭,比2000年減少422.15萬頭。我省外購架子肉牛佔總存欄量60.9%,其中,宿州、滁州市外購率分別達84.6%和74.4%,産業依賴度十分嚴重。
投資大、回報遲,比較效益低,是多數養殖經營主體不願保有能繁母牛的主要原因。受“豬糧安天下”思想的影響,國家對能繁母豬的補貼力度一直較大,但對能繁母牛卻未給予足夠的扶持。加大財政補貼力度,提高飼養能繁母牛的積極性,迅速增加牛源,亟須提上議事日程。根據我省去年9月出臺的有關政策,我省將整合動物疫病防控和畜禽産業發展資金以及中央財政“菜籃子”工程畜禽項目資金,重點用於支持肉牛産業發展;省發展改革、財政、科技、環保、扶貧、農業等部門和各地在安排相關項目資金時,將加大對肉牛産業的投入;肉牛養殖所需機械也將享受農機補貼政策。為確保能繁母牛有足夠的牛舍等場所,省政府辦公廳要求各地提供養殖用地保障,在用地審批上給予優先支持。
母牛飼養較之母豬風險更高,易産生配種不成功、難産或流産等多種意外,然而,與養豬業不同的是,養牛業被排除在政策保險之外。為此,我省要求在肉牛省級大縣先行試點能繁母牛政策性保險,適當提高地方財政保費補貼比例。
不過,業內人士也指出,由於養牛業多年滑坡,儘管政府加大扶持力度,短期內也難以實現肉牛存欄量的大幅上升,因此建議大型養牛場先從國外引進能繁母牛,以解“燃眉之急”,為本土養牛業的發展爭取時間。據了解,宿州市一家養牛企業日前已與國外牧場達成引進能繁母牛的意向。
科技金融助力 提升産業後勁
促進肉牛産業發展的重要途徑是良種繁育,不僅可提高單産,還能形成特色品種,提升經濟附加值,從而實現與國外牛肉的差異化競爭,規避價格上的劣勢。
據省畜牧部門介紹,過去我省種牛良繁體系投入少、基礎弱,引得多、育得少,尤其是對本地黃牛品種進行改良和優化升級的力度較弱。與其他主要肉牛生産省相比,我省在種牛場、種肉牛場、種公牛站建設和凍精存放數量方面還有相當大的差距。2012年,我省種牛場僅有4個,位列13個主要肉牛生産省最後一位;種肉牛場僅有2個,位列倒數第二位。
針對上述問題,我省提出增加肉牛養殖科技含量,組織實施肉牛遺傳改良計劃,加強家畜配種改良服務網絡建設。目前,靈璧縣荷金來農業公司計劃與省農科院聯手建立“肉牛品種研發中心”,對皖北黃牛品種進行“提純復壯”,項目成功後,皖北黃牛有望與日本和牛、韓牛等國際品種相媲美,具備與國外牛肉爭奪市場的實力。
資金佔用大、融資貸款難是困擾養牛業的一道門檻,特別是規模化、專業化養殖,更是需要投入較高的成本。“龍頭企業融資渠道相對較寬,並可享受貸款貼息等優惠政策,但是,數量更多的合作社、家庭農場和養殖戶正在嗷嗷待哺。”靈璧縣養牛協會一位人士説,龍頭企業之外的其他經營主體融資渠道相對單一,只能依賴銀行貸款,但養牛場的土地屬租用,牛本身存在市場風險,往往不能成為有效抵押物向銀行申請貸款。
令人欣慰的是,我省近期出臺了優化肉牛産業金融服務的相關文件,要求加大肉牛養殖及肉牛加工企業貸款等金融産品支持。據此,國家開發銀行安徽省分行等政策性銀行對肉牛産業龍頭企業貸款給予利率優惠;一些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商業銀行要將肉牛養殖及肉牛加工企業列為優先支持對象,積極創新金融産品和服務方式,開發適合的貸款品種,降低準入門檻,增加貸款投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