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三農 > 致富殿堂 >

臨猗農民:建大棚 發“棗財”

發佈時間:2014年05月22日 09:42 | 進入三農論壇 | 來源:山西農民報 | 手機看新聞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三農首頁 欄目 致富 農産品 微博 導航

三農資訊

國內 | 國際 | 農經 | 人物 | 農村 | 曝光

致富殿堂

創業 | 技術 | 資訊 | 榜樣 | 點睛 | 寶典

農産品交易

供求 | 産品 | 市場 | 行情 | 報價 | 批發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臨猗縣廟上鄉張莊村上千畝排列整齊的冬棗大棚裏,48歲的王五一用手托起一串串已經結果的冬棗藤,抑制不住滿心的喜悅,期待今年大棚冬棗迎來好收成。“我和其他種植戶一起,從紅棗大棚項目貸了款,蓋起了棗大棚,我們的棗比其他地方的能早成熟半個月,搶佔了市場的價格優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去年我這五畝冬棗大棚收入好幾萬元,我還打算用鋁合金建更好的大棚。”王五一等冬棗種植戶只是臨猗農民發大棚“棗財”的一個縮影。

  2009年,臨猗縣抓住亞行貸款河川流域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發展機遇,大力發展大棚棗産業,327家農戶獲得貸款,每戶技術推廣配套資金300元,共計9.81萬元。張莊村被列入項目實施村後,村委組織村民外出參觀學習,引進冬棗新品種,學習冬棗高接換優新技術,積極改造梨棗老産業,走優質高效棗業發展之路。全村利用貸款新栽棗樹800畝,改造退化樹種600畝,由原來的單一梨棗嫁接更新為冬棗等新品種。張莊村雖然土地面積只有3000余畝,但冬棗種植竟達2700多畝,佔土地總面積的90%左右,是全縣乃至全市規模較大的冬棗種植示範基地,成為“一村一品”的典範。通過貸款項目與棗業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應用與結合,使每畝棗樹收入可達3萬元以上,村民的經濟收入比以前提高了5倍。目前,臨猗縣棗樹的種植面積達到20萬畝,2012年總産量達到2.55億公斤,總産值8.2億元,佔全縣農業總産值的25%。

  棗樹也能在大棚栽種,臨猗縣開了好頭。廟上鄉是臨猗棗業發展面積最大的鄉鎮,全鄉3萬餘人,10萬畝耕地,棗樹發展到8萬畝,人均2.5畝。從2010年至2012年,引入亞行貸款282.9萬元,發展紅棗大棚項目戶461戶,到目前,紅棗大棚已發展超過2萬畝,改善了棗成熟季下雨造成裂果給農民造成絕收的損失,為棗樹生長增加了溫度,提早了棗生長的發芽、挂果和成熟期。特別是冬棗搭棚技術的推廣應用,使棗的成熟期可提前一個月上市。如今,棗業不僅成為臨猗經濟中繼蘋果之後的又一大支柱産業,更有力地改善了生態環境,擴大了産量,提高了質量,增加了農民收入。

  冬棗種植戶王五一詳細分析説,紅棗大棚比一般大田效益好,以畝産1500公斤計算,春棚每公斤棗的價格平均以20元計算,收入3萬元,秋棚每公斤價格以16元計算,收入2.4萬元,而大田成熟還因雨變裂口,嚴重影響産量和價格,每畝收入只有8000元左右,收入好的話可達1萬元,但無法和建棚的效益相比。農戶紛紛説:“紅棗大棚明年還要繼續擴大。”

熱詞:

  • 科技苑
  • 致富經
  • 每日農經
  • 農廣天地
  • 聚焦三農
  • 鄉土
  • 鄉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