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農村土地流轉,促進適度規模經營,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大規模利用農機作業。農機購置補貼等政策的支持,加上土地流轉的深入,一些種植大戶、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幾乎都擁有了幾臺、十幾臺甚至上百台農機,而且數量在逐年增加。隨之而來,農機的存放成了問題。記者在採訪中不斷聽到一些農機沒地方放的事,帶給機主的是致富路上的“煩惱”。
阜新蒙古族自治縣春輝益農土地流轉合作社共有23台打藥機和兩台大型播種機,因為沒有倉庫,合作社就只好找村裏的農家小庫房,趁著人家的農用車出門幹活了,就借庫房用用,小點的庫房就塞一兩台農機,大點的就塞個四五台,有的機頭放進去也就行了,再用塑料等一些材料蓋一蓋,別讓陽光直射,別讓雨淋著。春輝合作社的農機分別放在6個地方,遇著庫房主人要用倉庫,合作社的農機就不得不“打打遊擊”,換換地方。
合作社發起人張樹春告訴記者,農機有個特點,就是使用的季節性非常強,用的時間較短,放置的時間較長,而且,農機特別怕日曬雨淋,一生銹基本就“廢”了。所以,買農機就得建庫房配套。當記者問他為啥不自己建一個農機倉庫時,他説,能建個倉庫那是最理想的,農機太想有個“家”了,可是想蓋沒地方,佔用農用地不符合有關法律和政策。
無獨有偶,一位註冊了家庭農場的農民同樣面臨著農機沒處放的煩惱。他家共有10多臺農業機械,各種旋耕、播種的農業機械擺滿了兩個倉房,可是,他的倉房卻屬於違規建築,因為倉房佔用的是耕地,不符闔家庭農場流轉來的土地全部用於從事農業生産的政策要求,面臨著被拆除的危險。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鐵嶺、盤錦等地也存在著類似的事例,農機很多都露天散放著,遇到雨天就遮一遮、蓋一蓋,還沒有一個解決問題的好辦法。
對此,一位基層農經部門的工作人員做過分析,出現農機沒處放的問題確實有用地政策等方面的原因,再有就是這些年農機發展太快了,以至於倉房等配套設施跟不上,在這方面是不是可以考慮給予些資金和政策上的支持。
近日,省政府出臺了《關於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促進土地集約化經營的實施意見》,其中特別提到將鼓勵農村集體利用閒置或者廢棄土地改建農機倉庫棚,這對於那些農機大戶來説,無疑是一個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