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己的葫蘆王國裏鄭富中自得其樂
夏縣禹王鄉東滸村的鄭富中是葫蘆種植專業戶。20多年來,他不僅把葫蘆種成了精美的手工藝品,而且還種出了罕見的特型葫蘆——
聽説夏縣葫蘆王鄭富中培育、種植了罕見的特型葫蘆,出於好奇,筆者與幾名葫蘆愛好者冒著嚴寒前往夏縣禹王鄉東滸村葫蘆種植專業戶鄭富中家探個究竟。
一進家門,就看見鄭富中家房頂上挂滿了各種皮質佳美、個頭碩大的寶葫蘆,大家驚奇不已,齊聲讚嘆這些從未見過的巨型葫蘆。鄭富中説,葫蘆不僅藥用價值極高,也是人們鎮災辟邪的極好擺件,也有取意福祿的好口彩,經過加工還可以變成精美的手工藝品。最令鄭富中欣慰的是,去年秋季在他收穫成熟的葫蘆裏,意外發現了一個高58厘米、周長95厘米的痦子王特型葫蘆和一個桃形葫蘆,他説這兩種葫蘆都是稀世珍品,極為罕見,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和觀賞價值。而要提起鄭富中專業種植葫蘆、以葫蘆圓他致富夢的事,還要從20多年前説起。
買回了寶葫蘆種子
上世紀90年代初,在夏縣農民家家種大棚菜的時候,鄭富中就大膽設想,獨辟致富門路購買了葫蘆種子,在一沒經驗二沒技術的情況下,30歲的鄭富中大膽嘗試開始培育葫蘆。他説,當時看到一則出售寶葫蘆種子的廣告,出於好奇和新鮮,又聯想到傳説中的寶葫蘆,就覺得如果自己能種植成功寶葫蘆該多好。於是,按照廣告上講的地址,他給賣種子的廠子去了一封信,一個月後收到了回信,意思讓他最好能到廠裏考察面談購買種子及回收産品事宜。
決心已下的鄭富中,1990年10月踏上了南下的列車。他回憶説,從三門峽坐火車到廣東韶關下車後,又坐了8個小時的長途汽車才到達江西省信豐縣出售寶葫蘆種子的廠。廠長首先讓他參觀了收穫的寶葫蘆,他看到最大的有30厘米高,最小的只有10厘米,廠長説你回去種了後,如果量大就包回收,量小的話自己出售,同時告訴他葫蘆長得越大越賺錢。當時廠裏一名技術人員還想教他學習葫蘆烙畫,但看到烙畫技術比較複雜,急於培育寶葫蘆的他無心學習,只花了100元買了200粒寶葫蘆種子,就踏上了返鄉的列車。
種子是買下了,接下來就是怎麼種、往什麼地裏種了。鄭富中心想:以前從沒種過,如果種到好的耕地裏,萬一不成功,豈不耽擱自己收成了嗎?正在他猶豫之時,東滸村的村幹部得知他遠赴他鄉購買回了寶葫蘆種子,非常支持他先做個試驗,讓他把寶葫蘆種到村裏乾涸了的一個有一畝大的蓄水池裏面。
按照出售寶葫蘆種子廠的廠長交代的種植方法,鄭富中把購買的200粒種子全部種到了蓄水池裏面。1991年秋季,真的結出了200多個葫蘆,雖然個頭最大的只有20厘米,但是村民們看到鄭富中種植的葫蘆都很喜歡。為了報答鄉親們,鄭富中幾乎把第一次結出的葫蘆全部贈送給了村民。
1992年,有人告訴他山東省棗莊微山湖有大型葫蘆。於是等到秋天葫蘆收成的時候,鄭富中買來了不少山東的大個子葫蘆。
鄭富中看到山東葫蘆的特點是柄長腰細,而江西葫蘆的特點是柄短腰粗。在反復請教專家、刻苦鑽研的基礎上,最後他決定將山東和江西的葫蘆種子雜交。到了1993年,果然結出的葫蘆柄不長不短,腰也不粗不細,明顯葫蘆個頭大了,最高的已達到40厘米。
葫蘆大了也結得多了,慢慢地,鄭富中在夏縣種葫蘆遠近聞名了,找他收購葫蘆的商人絡繹不絕。就這樣,鄭富中一直種著雜交後的葫蘆,直到2006年,運城鹽湖區安邑辦事處60歲的農民王盼民和孫子到鄭富中家裏參觀葫蘆時,告訴他祁縣喬家大院景點有賣大葫蘆的。於是2007年至2008年,鄭富中先後5次去祁縣取經,第一次他花50元買了個最大的50厘米高的葫蘆,可是這種葫蘆是柄短、腰粗、底尖,無法平放。回來後,他又和山東的葫蘆雜交,結果長出後,令他喜出望外,葫蘆果然取二者之優點,底平腰粗個高了,最大長到了70厘米。此後鄭富中更是聲名遠播,上門來包銷他葫蘆的客商更多了。
對葫蘆深加工
葫蘆表皮質地細緻,成熟後果肉可食,果皮木質化,易於刻畫著色,加以造型古樸,玲瓏有致,因此自古以來深受人們的喜愛。除所謂“食以瓠,用以瓢,藥引以葫蘆”之外,常令不少詩人或寄情吟咏,或感時傷懷,更有墨客捕捉詩畫意趣,揮灑丹青墨毫,“順其質樸之性而暢其雅致之姿”,甚而結合雕刻技巧,賦予靈秀動人之貌,發展為獨具韻味的藝術品。
鄭富中種葫蘆的事,逐漸受到了各級領導機關的關注,縣領導帶人來家裏參觀、採訪,還推薦他參加運城舉辦的農展會。鄭富中説,2008年為了迎接奧運會,他還代表縣裏做了10個葫蘆奧運福娃呢!
葫蘆奧運福娃的製作成功,使他對葫蘆深加工又有了新的想法。於是,他憑著幾次去喬家大院景區獲得的經驗,決定物色幾名葫蘆烙畫愛好者外出學習烙畫技術。2008年他首先花了1000元委派17歲的女孩劉寧到喬家大院學習葫蘆烙畫技術,回來後劉寧就給他的葫蘆烙畫。果然憑著學到的技術,一個光禿禿的葫蘆經劉寧手裏一烙,頓時變成了栩栩如生的工藝品,當時葫蘆的價格一下就從幾十元變成了五六百元,而且逢年過節總被上門購買的人們一搶而光。鄭富中説,因為有了工藝品葫蘆,十里八鄉的村民遇到孩子結婚、老人過壽都要上門定做葫蘆,一時間他的葫蘆真的成了香餑餑。
後來,鄭富中和愛人秦海珍也開始學習在葫蘆上彩繪。2009年在慶祝新中國成立60週年之際,他們決定自製葫蘆工藝品為國慶獻禮。二人創作的葫蘆,正面的圖案是一個中國地圖,配有“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週年”文字,反面是一個藝術體“壽”字。 鄭富中説,他們夫妻倆為創作這個國慶獻禮作品,一個多月幾乎沒有出過家門,每天在家裏拿著二三百攝氏度高溫的烙鐵精雕細琢。
幾年來,鄭富中夫妻倆自創代表中國傳統吉祥文化的“雙喜”“恩愛鴛鴦”“百年好合”“永結同心”圖案的葫蘆不計其數,有的送給了客人,有的則被村民買走。
弘揚葫蘆文化
收穫的喜悅,更激發了鄭富中種植葫蘆的積極性。20多年來,他種植的葫蘆從1畝地發展到4畝地,葫蘆也從每年收穫200個到1000多個,個頭也從剛開始的20厘米變成了70厘米,從無人知曉到如今成了遠近聞名的葫蘆王,每一步、每一年、每個果實裏面,滲透了鄭富中多少心血。令他欣慰的是,他終於圓了自己的葫蘆夢、致富夢。
去年秋季,鄭富中收穫的成熟葫蘆裏,意外發現了一個高58厘米、周長為95厘米的痦子王特型葫蘆和一個桃形葫蘆,這讓他欣喜不已。他説:“我20多年磨一劍,苦心沒白費。”
採訪結束時,鄭富中道出了自己喜愛葫蘆並執著培育、種植葫蘆的緣由:那就是傳承和弘揚葫蘆文化,讓更多的人了解中華民族文化中具有獨特地位的葫蘆文化。鄭富中如數家珍地介紹説,因為葫蘆愛生長,能蔓延,多果實,這一特色,恰恰與人們多子多福、福祿綿長等願望相吻合。人們借物抒情,産生了對葫蘆的鍾愛和崇拜,從而也衍生出許多相應的神話和吉祥福瑞故事,代代相傳,葫蘆就成了人們心目中增壽、降瑞、除邪、保福、佑子孫的吉祥物。人們喜愛葫蘆,從情感上來説,還有一種是在人際交往中,對樸素真率之情的追求。葫蘆春無艷麗之花,秋有豐碩之果。顏色淡淡無奇,但可食用藥用。葫蘆無驕嬌之態,有可喜之形,尤其是它那虛懷若谷,肚大能容的體態,使人覺得,葫蘆有君子之風。於是人們懷著追尋平淡人情、寬容心胸的心態,對葫蘆産生無限深情。這些信仰和感情的寄託,世代延續,構成了特有的葫蘆文化現象,久久流傳,愈久愈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