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三農 > 地方三農 >

安徽和縣:農産品,如何“種”得優價適銷?

發佈時間:2014年05月09日 10:02 | 進入三農論壇 | 來源:安徽農網 | 手機看新聞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三農首頁 欄目 致富 農産品 微博 導航

三農資訊

國內 | 國際 | 農經 | 人物 | 農村 | 曝光

致富殿堂

創業 | 技術 | 資訊 | 榜樣 | 點睛 | 寶典

農産品交易

供求 | 産品 | 市場 | 行情 | 報價 | 批發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做大體量,做活市場,才有更大市場“話語權”

  初夏時節,和縣田頭到處是收購蔬菜的車輛。作為長江中下游最大的“菜籃子”,這裡蔬菜産量巨大,卻很少滯銷,甚至在某些品類上對全國價格具有決定權,秘訣在規模上。

  “以辣椒為例,和縣是全國最大的紅辣椒生産地,具有強大的品牌影響力,可以左右全國辣椒價格。”和縣蔬菜産業發展局副局長柯能忠分析,這種因規模而産生的話語權,可以化解不少市場風險。

  和縣以北200多公里的長豐縣,因草莓而揚名全國,同樣的生産理念得以體現。今年,這裡的草莓價格每公斤10元至15元,普通農戶每畝純收入超2萬元。早些年因“果賤傷農”退出的種植戶,也許想不到草莓會有今天的身價。 1990年,由於規模小,生産銷售渙散無序,草莓四角錢1公斤乏人問津。而如今,全縣草莓種植達20萬畝,在北京的批發價達到16元至20元/公斤。

  “農産品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沒有規模很難形成有氣候的市場,當然也不可能培育成拉動當地經濟發展的農業主導産業。”合肥師範學院經管學院副教授鐘玉文説,無論是傳統的碭山酥梨、蕭縣葡萄、六安瓜片,還是長豐草莓等新興特色農産品,都印證了一個道理:做大規模,才能做活市場。

  規模生産比重提高,還意味着行業成熟,價格更為平穩。這一點在生豬生産中尤為明顯。安徽春然公司是我省最大的養豬企業之一。面對今年“肉賤傷企”的衝擊,公司養殖事業部經理李新盛介紹,今年雖然生豬虧本了,但銷售了3萬頭種豬,每頭種豬可盈利700元。“從生豬飼養到肉製品加工,有一條比較完整的産業鏈,增長點多,總體依然盈利。”李新盛説。

  省畜牧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隨着我省生豬規模養殖比重提高,行業主體的風險承受能力增加,價格波動幅度逐步縮小。

  規模還是做長産業鏈的基礎。素有“中國梨都”之稱的碭山,近百萬畝連片果園年産各類水果30億斤。在此基礎上,碭山大力調整水果結構、開發精品名牌,推廣特色精深加工品種,延伸水果品牌鏈條。成熟的産業體系又成為水果價格的“穩定器”。

  “農業發展的一大趨勢就是形成規模化、特色化與專業化的産業區。”鐘玉文説,各地要建立專業化生産基地,並根據比較利益原則進行地域分工,努力優化農業産品佈局。

實行標準化生産,擦亮綠色招牌,才能提升市場競爭力

  從田園到餐桌,農産品銷路如何取決於消費者的認可度。

  每天下午3點左右,一袋時令蔬菜會準時送到合肥市民張先生家中,這是他從郊區一家農場訂購的宅配蔬菜。“雖然比菜市貴不少,但不施化肥,不打農藥,吃着放心。”張先生説。

  張先生的選擇,反映出人們對農産品消費的逐步升級。順應這一趨勢,推進標準化生産,從源頭上提供更高競爭力的農産品,就可以打開更廣闊的市場。

  以上海、南京為中心的長三角地區,是我國最強大的消費市場之一。農産品進入這裡,不但意味着大市場,還代表着更高利潤。“和縣蔬菜能夠進入上海、南京市場,關鍵靠標準化生産。”柯能忠説,現在和縣蔬菜標準化核心示範園區總面積近3萬畝,全縣30多萬畝蔬菜産地通過省級無公害農産品産地認定。“有了這些綠色標籤,和縣蔬菜甚至遠銷台灣、香港等地。”柯能忠介紹。

  前不久,長豐縣出臺了草莓標準化生産和質量安全管理辦法。“打響品牌,一定要實施標準化生産。”長豐縣農委有關負責人説,早在2003年10月,長豐縣就被批准為全國唯一的國家級草莓生産標準化示範區,形成了草莓種苗全流程的技術體系,讓長豐草莓吃起來“更甜”。

  省農委農産品質量安全監管處處長呂國文介紹,去年,我省啟動省級農業標準化綜合示範縣創建,在廬江等5個縣(區)整建制、全地域推進農産品標準化生産。目前,全省已累計制修訂省級農業地方標準900多項,引進和推廣國家及行業標準達1000多項,創建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範縣 (場)17個和省級示範基地197個。

  “整體上看,我省農業生産的組織化、標準化、規模化水平仍較低。”呂國文説,不少生産經營者缺乏農業標準化和農産品質量安全意識,不能自覺地按照標準化組織生産。“優質並不代表優價,更不代表一定為市場接受。”一位長期從事鮮活農産品採購的職業經理人強調,只有推行標準化生産,才能適應越來越嚴格的農産品檢驗要求,從而順利進入流通渠道。當市場從提籃小賣向大流通轉變時,安徽農産品必須走産業化道路,實現規模化、標準化,由此才能脫離原始“口糧”意義,敲開現代市場大門。

掌握信息,瞄準市場決策,才能牽住供求“牛鼻子”

  近年來,因市場信息不對稱、盲目生産而導致的農産品滯銷屢見報端。如何獲取準確的市場信息,關係到穩定農産品價格,提高種植效益。

  “又大又甜的西瓜上市了。”時值5月,其他散戶還在忙着栽植西瓜秧苗,利辛縣廣源豐種植合作社的西瓜已經推向市場。合作社理事長李軍日前告訴記者,今年合作社種植了500畝西瓜。“去年合作社組織社員在上海、江蘇等地考察,決定今年種植‘8424'號西瓜。這種西瓜深受市場歡迎,我們對今年的價格很有信心。”

  市場如同戰場。對於種植戶來説,準確的市場信息有時決定着一年的收成情況。“我們從媒體上得知今年粳稻的市場前景看好,而秈稻受到東南亞大米進口的衝擊,所以,今年特意比去年增加種植400畝的粳稻。”舒城縣東方糧油合作社理事長葛學義説,以前種莊稼不看市場,忙了大半年卻不賺錢。“現在我特別留意各種農業信息,作為下一步生産的決策參考。”

  如何更好地讓信息流動於市場與千家萬戶之間?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很好的橋梁。

  在東方糧油合作社,社員的糧價都由合作社出面談。“與多家糧食採購商洽談銷售價格,糧食價格上不但有保障,還會略高於市場價。”葛學義説。在和縣,已有60多個大大小小的蔬菜合作社,菜農組織化程度的提高有效緩解了信息不對稱難題。合作社負責跑市場,菜農只管按要求種菜,收入反而翻番。

  省農委合作經濟指導處副處長呂建魁介紹,近年來,不少合作社出面與超市簽訂協議,然後根據與超市在上一年底簽訂的合同,確定第二年如何種植,合作社也會預先向加盟菜農支付部分種子錢,並對種植過程規範指導。菜農菜還沒種,銷路就已經確定,價格也有保障。

  “以供求為指揮棒,指導農業生産經營,才能杜絕盲目生産,從源頭着手化解滯銷風險。”安徽農業大學現代農業技術研究所所長黃正來認為,農業部門一方面要注意協同物價、商務等部門,蒐集市場信息,形成科學分析,及時發佈;另一方面要進一步扶持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合作社將信息及時發佈到分散的農民手中。

熱詞:

  • 滯銷風險
  • 農産品質量安全
  • 農民專業合作社
  • 安徽農業大學
  • 安徽和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