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三農 > 地方三農 >

從“單打獨鬥”到“團隊作戰”——吉林省春耕生産一線觀察

發佈時間:2014年05月03日 09:05 | 進入三農論壇 | 來源:吉林日報 | 手機看新聞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三農首頁 欄目 致富 農産品 微博 導航

三農資訊

國內 | 國際 | 農經 | 人物 | 農村 | 曝光

致富殿堂

創業 | 技術 | 資訊 | 榜樣 | 點睛 | 寶典

農産品交易

供求 | 産品 | 市場 | 行情 | 報價 | 批發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春隨人意。4月以來,吉林大地春暖花開、春光明媚。

  這是近年來,吉林省春耕生産最適宜、最快速的一年。短短十幾天時間,全省旱田播種基本結束。走在城鄉田野,記者發現處處是春耕新景:農民“組團”種地了、土地集中了,農機交換使用了……熱鬧的鄉村平添了幾分亮麗色彩。

  細分工種地成專業活兒

  付斌是公主嶺市大房子鎮向陽坡村村民,平時在鎮裏打工。每年春耕時,都是他最忙的時候,可今年卻很輕鬆。4月23日上午,當記者看到他時,他正和十幾個村民坐在地頭閒聊。田裏,兩台大型免耕機正在緊張作業。

  “正在播的是我的地,2公頃地用不上1個小時。”付斌説,這些農戶都在外打工,每家都有一兩公頃耕地,以前自己耕種至少需要七八天時間。今年,他們共同租用了鎮農機合作社的農機播種。正在作業的兩台大型免耕播種機,每台可以同時播6條壟,每天可以播種400畝。這樣,一天時間,他們所有的耕地就能全部種完。種完後可以馬上回去上班,種地、打工兩不耽誤。

  梨樹縣蔡家鎮蔡家村村民地種得更巧。村民韓世明告訴記者,他們村裏的土地種植基本上都承包給了梨樹鎮宏旺農機合作社,由合作社負責耕種和秋收,村民只負責日常的管護和收穫後銷售。“由專業合作社種植,這是未來農民種地的一個發展趨勢。”梨樹鎮宏旺農機合作社的負責人鄭空軍説,現在在農村,工作越來越細化,涌現了很多專業的種植、植保、農機等合作組織。這樣,由合作組織負責具體工作,土地種植更科學、更專業。“今年,我們除了耕種合作社400公頃土地外,還負責周邊鄉鎮近千公頃土地的耕種。預計明年,這個數會成倍增加。”

  記者觀察:破除一家一戶的種植模式,促使農民轉變經營觀念,符合現代農業的發展趨勢。而樹立新型種植和管理方式,必將推進現代農業發展。

  講合作互惠互利新招多

  4月26日,是東遼縣建安鎮農民劉力播種的日子。早上6點,他就招呼鄰居和他一起來到了農田裏。

  “我們一起插夥兒種地已經6年了。”劉力説,我買了播種機,鄰居買了收割機。這樣,我負責春天播種,他負責秋天收割,農機具的交換使用,即節約了成本又提高了效率。“近兩年,這種插夥兒種植,換著使用機械的方式,在農村越來越多了。”

  説到交換,梨樹縣梨樹鎮宏旺農機合作社和小寬鎮雙亮種植合作社更具代表性。雙亮合作社理事長郝雙告訴記者,從2010年開始,兩家合作社正式合作。宏旺農機合作社擁有各種大型種植和收割農用機械52台,而雙亮種植合作社是一家專業種植合作社,具有科技種植、植保和技術推廣優勢,擁有植保方面的農機具。兩家合作社強強聯合,既解決了雙亮合作社缺少農機的問題,又解決了宏旺合作社的種植技術和植保難題,相互協調作業,實現了全程機械化,提高了糧食産量,促進了農民增收。

  記者觀察:節約成本是農業發展永遠的話題。只有有效降低成本,才能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而一家一戶,小而全的種植管理模式將逐漸被市場淘汰。

  上規模合作社唱主角

  4月25日,正是各地春耕的關鍵時候,可東豐縣黃河鎮鳳陽村的農田裏卻很少看到人影,這讓記者很納悶。

  “村民都到鄰近鎮裏的棚膜基地去打工了。”看到記者,村支部書記孫德義笑呵呵地説。他告訴記者,為了實現規模經營,擴大增收途徑,今年村裏80戶農民的土地都交給村裏的合作社,由合作社負責經營。除每公頃給農民本金9000元外,秋收時水稻以每公斤2.6元為標準,價格每增加0.2元,合作社每公頃多給農民1000元。這樣,使農民從土地上徹底解脫出來,可以出外打工。“年初,想入社的農民很多,但由於合作的經營能力有限,只和80戶村民簽訂了合同。明年,我們打算再簽40戶。”孫德義説。

  同樣是種地,榆樹市五棵樹鎮長新村村民孫國民種的也很“瀟灑”。“我把土地‘託管'給了鎮裏的田豐機械種植專業合作聯合社。種地一手不伸,一年1公頃地還給我1萬多元。”孫國民説,他和村裏近百戶村民的地都託管給了合作社,由合作社負責耕種,到年底他們只負責確定銷售日期,根據銷售時的價格收錢。另外,他還受雇于合作社,一年中有3個月在開農機,這項收入也有一兩萬元。此外,從“五一”之後到“上秋”之前,他還可以幹瓦匠活,一個月就能賺1萬元錢。再加上國家1公頃地給的2000多元補貼,一年收入加起來有六七萬元。

  “今年入社社員461戶,託管農戶土地689公頃,範圍已覆蓋五棵樹、劉家、先鋒三個鄉鎮十幾個村。”田豐合作社的負責人張雲波告訴記者,農民把土地託管給合作社,合作社負責經營,經營成本由合作社承擔墊付,社員一分錢不用投入,秋後按自己耕地與相鄰非託管戶地塊平均産量和市場糧食銷售價計算,進行分紅。通過土地託管,農民才有條件出去賺“外快”,收入才能穩定增加。

  記者觀察:實行合作經營、規模發展,是吉林省發展“六型”農業的重中之重,也是實現現代農業的關鍵。只有規模型農業率先發展,才能促進“六型”農業的發展和實現,才能使農民增收得到保障。

熱詞:

  • 科技苑
  • 致富經
  • 每日農經
  • 農廣天地
  • 聚焦三農
  • 鄉土
  • 鄉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