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成都5月1日電(記者 楊舟、楊迪)當內地已是春暖花開之時,平均海拔3300米的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縣才剛剛透出幾許暖意。在巴塘縣竹巴龍鄉納扎西村,記者認識了當地的致富領頭人格桑尼瑪。45歲的他是村裏的幾家黑山羊養殖戶之一,也是當地黑山羊養殖專業合作社社長。
“家裏養羊的歷史,比我的年紀還要長。”在格桑尼瑪家的羊圈裏,他一邊喂著草料一邊對記者説。從父輩開始,家裏就把養殖黑山羊作為重要的經濟來源,但由於養殖規模小、手段粗放、養殖戶之間相互壓價、冬季飼料價格昂貴等問題,效益一直不高。
去年10月,對口支援巴塘經濟發展的成都市雙流縣,決定在當地扶持黑山羊養殖專業合作社,幫助農戶提高養殖效益。聽到這個消息,格桑尼瑪心裏犯起嘀咕:“養了幾十年的羊,都是自家養自家的,從來沒聽説過跟別人家聯養!”
一方面,格桑尼瑪不太理解合作社的模式,但另一方面,他又聽鄉幹部説這種模式在內地很普及,效益高。慎重考慮半個月後,他和其餘4家養殖戶抱著嘗試的態度,將合作社成立起來。
合作社成立後,冬季飼草、配種器具都統一採購,成本降低了;養殖技術更加科學規範,牲畜疫病的防控、治療加強了;銷售和定價也統一起來,社員們的養殖收益有了保障。格桑尼瑪感到信心大增。合作社成立才半年時間,存欄數量已增加一倍達到860只;只要存欄超過2000只,合作社的經營就能實現完全市場化,到時候,一年的銷售收入將達到50萬元。
合作社的運轉蒸蒸日上,把村裏鄉鄰的積極性也帶動起來。格桑尼瑪告訴記者,已經有7、8戶人家主動上門接洽,希望加入合作社,這讓他的發展信心更足了。
不僅如此,格桑尼瑪還在雙流對口支援幫扶下搞起 “藏家樂”。地處金沙江畔的竹巴龍鄉位於國道318線上,距離川藏交界處不遠,是遊客們出川入藏的重要一站。格桑尼瑪新建的兩層高的藏式新居緊鄰公路,十幾張乾淨整潔的鋪位為過往旅客提供歇腳的便利,藏式的客廳與餐食透著濃郁的民族風情。在他的努力經營下,藏家樂今年一季度已實現收入1.6萬元。
在位於康巴藏區腹地的巴塘縣,像格桑尼瑪這樣的村民正逐漸多起來。“通過引入市場化機制帶動一方産業發展,通過幫扶示範戶激發更多群眾的發展意願。”四川雙流縣對口支援工作指揮部指揮長羅勇説:群眾有幹勁兒,藏區發展才有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