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太冷,又臨母羊下崽子,我們心都跟著懸了幾天。”2013年12月31日,在翠屏區涼姜鄉新光社區趙嘴組朱家坳“華友山羊養殖廠”裏,56歲的殘疾人張華友正和妻子李天秀精心照顧剛出生的小黑羊。張華友原本在宜賓城裏承包工地,2012年起,他和妻子回到農村老家,在自家的土地上開辦起黑山羊養殖基地,通過政協+基地的模式,走出了一片新的天地。
“包工頭”投資200萬當起羊倌
張華友是土生土長的趙嘴組朱家坳人。20多年前,他帶著妻子和一雙女兒前往城裏務工,在建築工地上承包工程。20多年來,他和妻子在城裏有了自己的新家。期間,因在工地上發生事故,他成為了殘疾人。“相比城裏,還是我們老家農村的東西更綠色健康。”張華友告訴記者,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吃到了多年未品到的地道農家菜,便由此萌生了回家搞養殖的想法。幾經考察,他決定養殖山羊。2012年,張華友利用老家的20畝荒地,投資200多萬元開辦起“華友山羊養殖廠”。
羊倌妻子當起“羊媽媽”
2013年12月31日,記者在華友山羊養殖廠看到,20畝的土地被規劃得有條有理,進門就看到一片栽種的綠油油的麥草,被分割成多塊供山羊食用。“小山羊有點黏人,特別是我愛人長時期照顧它們後,好多小羊都要圍著她,就像兩三歲的娃娃一樣爭寵。”交談間,張華友領著記者前去羊舍參觀。
在養殖廠的一側,記者見到4間共1300平方米的羊舍並排而建,幾百隻黑山羊正在裏頭玩耍、休息。“你看這只個頭最小的黑山羊,它才出生五六天。”正在羊舍裏勞作的李天秀笑瞇瞇地説,母羊産子後需要精心護理,羊仔和母羊才能平安度過危險期。
目前該養殖廠有300多只黑山羊,價值50多萬,預計3至5年後每年出欄量在3000隻左右。5年後,每年純利潤最低5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