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生産機械化”這個在很多人看來已經不再新鮮的詞,在廣大農民眼裏卻始終像是種進地裏的糧食蔬果,正待收成,無時無刻不牽動著神經。日前,泉州市農機管理總站公佈《2014年農機旱地作物機械化示範項目實施方案》,擬建花生、胡蘿蔔及馬鈴薯三大旱地作物機械化示範點,四個試點項目分別位於晉江、石獅、惠安。
農業生産遭遇規模化瓶頸
每年農曆八月初到九月中下旬,在晉江市綠泉農業開發公司負責人王偉斌2000多畝的胡蘿蔔種植基地裏,你總能看到彎腰播種的農民——這種傳統的播種方式依循至今,也保留了舊時的低效。
王偉斌告訴記者,現在一個熟練工人純手工播種的效率約為1畝/天,每年這個時候,他得雇上近百個有農耕經驗的播種工,而更令他為難的是,工價越抬越高,工人卻越來越難找。
綠泉農業所遭遇的難題,正是現在我市種植戶共同面臨的農業生産轉型問題。目前,正處於種植規模擴張期的胡蘿蔔、馬鈴薯及花生等,均屬於旱地作物種植,需要大量人工成本,且勞動強度大,而一些進口農機與本地農藝很難實現有效匹配。例如,種子包膜技術在國內已開始應用,但由於本地沒有高精準的播種機與之匹配,因此難以全面推廣,農業規模化生産遭遇瓶頸。
試點項目用上自主研發機器
從去年年初開始,泉州市農機管理部門已經開始著手調研機械化生産試點項目,並把農機化工作重點放在推廣旱地作業機械化上,希望通過示範點的示範作用,有效帶動和引導農民採用先進適用的農業機械和技術。
據了解,目前晉江萬順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的胡蘿蔔機械化耕種試驗示範點,石獅市正源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的胡蘿蔔播種機械化試驗示範點,惠安縣三增農業果蔬場負責的馬鈴薯生産機械化試驗示範點,以及晉江市綠泉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負責的花生生産機械化示範點,已經納入由泉州市農機管理總站制定的《2014年農機旱地作物機械化示範項目實施方案》,實施規模各200畝。四個項目計劃投資額從40萬元到76萬元不等,費用主要用於耕、種機械的研發或購買,以及聘請農藝、農機技術人員等。
值得一提的是,由晉江萬順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的胡蘿蔔機械化耕、種試驗示範點項目,將在示範項目中採用自主研發的胡蘿蔔播種機、包膜機。“經過種植測試,該包膜、播種過程的失誤率僅為萬分之五,即每播2000顆種子,大概有1顆存在誤差”,萬順技術研發負責人洪輝格告訴記者,目前包括自主研發的播種機、包膜機和包膜配方已進入申請國家專利階段。
“希望農業機械化示範點能夠真正成為我市各縣(市、區)提升農業機械化裝備水平、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示範窗口”,泉州市農機管理總站相關負責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