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天氣變暖,煙臺本地海鮮開始扎堆擺上市民的餐桌。昨日,記者走訪港城海鮮市場發現,目前海鮮品種豐富,但多是來自威海、連雲港等地,而煙臺本地的海鮮量較少,價格則比較高。記者發現,去年價格一路飆高到150元/斤的海腸,如今已回落到75元/斤,而老百姓願意消費的本地鲅魚賣得很火爆,大個頭的最貴賣到40元/斤。
“海腸便宜不多了,要買的趕緊!”昨日,在芝罘區紅利市場的海鮮區,一位販賣海腸的攤主在吆喝著,“75塊錢1斤不還價,這可比去年便宜多了。”攤主介紹,海腸漲價出現在2012年,當時海腸價格一路從20元左右/斤,一路升高,到2013年突破了百元大關,最高時能賣到150元/斤。説起漲價的原因,這位攤主表示,主要還是産量受限。“海腸雖然大連也有,但基本上算是煙臺海域的特産,但每年的産量有限,一旦資源減少了,價格自然要升高。”攤主説。
曾經物美價廉的海腸早已成為“高檔貨”,而曾經被譽為高級海珍品的鮑魚價格卻非常“親民”。在一個鮑魚攤位前,攤主指著幾盆大小不一的鮑魚介紹説:“大的13塊錢一個,還有8塊錢的,小的2塊錢一個,要的多算1塊8一個。”這位攤主介紹説,今年雖然價格低了,但是銷量並不好,大鮑魚還不如小鮑魚賣得好。對於鮑魚便宜的原因,這位攤主分析説,可能是現在養殖的多了,供遠大於求了。她説:“過去大個的鮑魚都賣給了酒店,今年受節儉風影響,大酒店對鮑魚的需求量大幅減少,而一些小的海鮮店只需要小鮑魚,整體供應量少了,價格自然就便宜了。”記者發現,市民對鮑魚的興趣不高也是鮑魚銷路不好的原因之一。家住芝罘區市府街的王女士表示:“相比其他種類的海鮮,鮑魚並不是家常菜,而且不好做,最多買幾個嘗嘗鮮。”
天氣暖和了,出海作業的漁船也多了,市場上供應量最大的仍是各種魚類。但與往年不同,今年新鮮魚類的價格都略有上漲,究其原因,魚販們紛紛表示,捕撈成本高、資源少導致價格升高。
記者發現,餐桌上常見的小黃花、小偏口等魚類價格漲幅不大,每斤漲幅在5毛到1塊錢左右,而漲幅最大的要數鲅魚了。“這都是咱本地漁船打上來的鲅魚,別看價格高,但吃起來絕對口感好。”在一個鲅魚攤前,擺著大小不一的鲅魚。攤主林大姐介紹,鲅魚從小到大的價格分別為每斤30元、35元、40元。看著比去年秋天開海時能貴出將近一倍的價格,有不少市民提出了質疑。
對此,林大姐表示,每年9月份開海時鲅魚銷量會非常大,那時候價格自然便宜,現在雖然有鲅魚,但沒有太多,而3斤以上的鲅魚數量更少,自己進價都非常高,自然賣得也就高了。“10斤左右的大鲅魚,我進價就要37塊錢,才賣40塊錢一斤,破肚的鲅魚我賣26塊錢一斤都賠錢。”林大姐説,現在鲅魚一天一個價,除了看資源還要看需求量。“‘五 一'快到了,估計海鮮價格還會漲一漲。”林大姐説。
記者調查發現,除了魚類價格略有上漲,其他貝類帶殼的海鮮價格由於多是養殖,供應量較為充足,所以價格比較平穩,也不會受假期的影響出現大的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