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三農 > 地方三農 >

甘肅省農膜市場現狀調查

發佈時間:2014年04月21日 09:45 | 進入三農論壇 | 來源:甘肅農民報 | 手機看新聞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鳳紝鍙兘鏄綉緇滃師鍥犳垨鏃犳欏甸潰錛岃紼嶅悗灝濊瘯銆/h3>

三農首頁 欄目 致富 農産品 微博 導航

三農資訊

國內 | 國際 | 農經 | 人物 | 農村 | 曝光

致富殿堂

創業 | 技術 | 資訊 | 榜樣 | 點睛 | 寶典

農産品交易

供求 | 産品 | 市場 | 行情 | 報價 | 批發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劣質産品充斥市場正規企業處境艱難

  ——全省農膜市場現狀調查

  策劃/本報記者靳沛林 文圖/本報記者金鑫 王東海

  圖為蘭州金銀環塑料製品有限公司拌料車間。

  純原料

  再生料

  再生料

  再生料與純原料混合

  題記:農膜,是重要的農業生産資料之一。作為典型的乾旱半乾旱地區,我省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初期就開始推廣應用農膜,90年代得到全面普及,近10年來有了長足發展,地膜覆蓋面積在全國名列第二,僅次於新疆。來自省農牧廳的統計顯示,2013年,我省各類農作物地膜覆蓋2663萬畝,地膜使用總量達15.2萬噸,為促進糧食增産發揮了積極作用,也孕育了農膜市場巨大的商機,而與此同時,也使我省面臨嚴峻的“白色污染”考驗。為了規範管理,有效防治“白色污染”,促進農膜市場有序發展,我省相繼出臺了兩部地方性法規,制定農膜生産地方標準,約束農膜企業的生産經銷行為。然而在利益的驅使下,一些企業不惜摻雜使假、倣冒生産、違規經營,對正常農膜市場秩序形成了嚴重衝擊,最終導致了“劣質産品充斥市場,正規企業處境艱難”的尷尬局面。有關專業人士指出,農膜市場亂象,絕不僅僅是農膜企業間一場利益的較量,而是“白色污染”威脅下的一場耕地保衛戰。

  從4月2日起,本報記者重點對我省農膜需求量較大的河西等地農膜市場以及相關企業生産經銷現狀進行了調查,發現了諸多不容忽視的問題。

  問題一:劣質農膜生産肆無忌憚4月2日下午,在酒泉市肅州區旺長塑料製品有限公司,大約100平方米的生産車間裏兩台造膜機“安靜的立著”。廠區韓姓負責人告訴記者,工人都是當地的農民,“這段時間由於農忙,廠子目前處於停工狀態。但是如果需要貨的話,24小時內能産9噸。價格每公斤12元左右,要貨多的話還能便宜……”

  在車間的一處拌料臺上,沒有用完的原料被裝在編織袋內。記者隨手抓起一把取樣並拍照,據目測,只有一半呈灰白色,另一半則是淡藍、灰黑色相間。

  “料裏有藍色或深灰色的顆粒,如果不是生産棚膜的企業,很大程度上是在使用再生料製造地膜。以前很多廠家生産時,最多加5%的再生料,如果再生料比重大,農膜易斷且易老化。”蘭州金土地塑料總公司相關技術人員告訴記者。

  據了解,區分農膜好壞一般有四個標準,一是透光好,二是保溫保墑好,三是抗老化,四是消霧流滴配合好。同時,在生産工藝和生産過程中必須嚴格把關,從原料的選用,再到機械化的生産加工,每個環節都不容馬虎。

  記者調查發現,使用再生料生産農膜利潤相當可觀。“如果加入10%,每噸的利潤就增加300多元。這也是一些農膜企業為什麼會鋌而走險添加再生料的原因。”知情人士分析,從記者所拍攝的照片來看,這種再生料添加至少在50%以上……

  4月10日上午,記者來到曾有農民投訴涉嫌生産假劣農膜的蘭州金銀環塑料製品有限公司進行調查。該公司對記者的來訪非常敏感,儘管記者亮明了身份,但該公司副總經理、銷售總監孫海明仍借核實記者身份之名,“安排”10余名壯漢將記者團團圍在該公司辦公室不得離身,時間長達1個小時。最後,在本報報警及在當地宣傳部門和該縣工業局、質檢局等部門領導的督促下,才得以恢復自由。

  在記者要求現場查看生産車間及原料車間時,該公司蹊蹺停電,相關車間大門“無法打開”。在該縣質監、工信局等單位工作人員要求下,才打開了該公司生産車間及庫房的側門,記者隨機進行了調查取證。

  劣質産品充斥市場正規企業處境艱難

  一走進生産車間,陣陣刺鼻的味道撲面而來,20台機器排成兩排,所有的上料斗均被塑料布包裹著,裏面還有剩餘的農膜原料。記者隨便抓起一把,發現多半以上是黑、灰色相間的料,晶瑩透亮的純原料僅有極少部分。

  該公司一張姓負責人告訴記者,“生産農膜的原料一部分來自蘭州石化公司的純原料,一部分則是從山東等地拉過來的,産品主要銷往河西地區。”記者在該公司原料庫看到,在十余袋純原料旁,則是大批裝載著深灰色、純黑色料的編織袋。而當記者向該公司張姓負責人求證是否為再生料時,他告訴記者,“我看著這些都是純原料,並且廠子現在正在和東南某大學及上海某大學研發一項新技術,就是在農膜生産過程過把再生料加到30%,那個時候我們純原料就能省下更多……”

  記者調查中還了解到,蘭州金銀環塑料製品有限公司于2013年年底投産,同一條生産線上,生産著“金銀環”“回利”“定元”3個品牌的農膜。

  至於這些雜色原料是否就是再生料,4月16日,記者將採訪中在相關企業的取樣送省質量技術監督管理局鑒定,該局質檢中心主任孫林作出權威認定:全部是再生料無疑。他介紹説,“扁豆狀、橢圓、晶瑩透亮無異味的白色聚乙烯顆粒才是農膜生産的純原料,像這些色雜、灰暗不透明,有刺鼻性氣味的原料,全為再生料,用於農膜生産會有嚴重質量問題。”

  據相關知情人士透露,那些從山東等地運來的原料,其實就是“洋垃圾”。

  “所謂‘洋垃圾',就是外國的廢塑料!”知情人士告訴記者,近年來,一些不良廠商從山東、天津等地港口,以每噸2800至5600元不等的價格購買“洋垃圾”,每噸花600元製成顆粒,再加上運費,賣到我省河西地區每噸也就8000多元,製成農膜後按每噸1.1萬元銷售,能凈賺2000多元。而使用純原料製造農膜,僅原料售價每噸就在1.1萬元以上。相關知情人士還透露,這些“洋垃圾”,其實就是國外使用過的醫用、工業用廢塑料,用在農膜生産上,會對土地造成慢性毒害,而一旦用到食品包裝等方面,後果不堪設想。

  問題二:正規農膜企業處境艱難

  “劣質農膜在生産過程中大量使用再生料或‘洋垃圾',故成本低、售價低,但這種農膜鋪到地裏不但起不到很好的保墑作用,而且易破損,難回收,殘留在土壤中將造成嚴重的‘白色污染',降低作物産量。而農民並不了解這些,只揀便宜貨買。這樣,使用純原料生産的正規農膜企業自然無法與之抗衡……“你看,這些都是今年積壓的貨,而現在覆膜的階段基本結束,這些農膜就很難再銷售了……”4月2日,酒泉市巨龍農業生産資料農藥農膜分公司薛姓負責人一見到記者,就開始“發牢騷”。

  酒泉市巨龍農業生産資料農藥農膜分公司,主要銷售蘭州石化公司宏達塑料薄膜廠生産的“宏盾”、甘肅濟洋塑料製品有限公司生産的“海宇”兩種品牌的農膜。不大的廠區內,農膜堆積如山。

  記者走訪中發現,在河西市場,售價最高的是“宏盾”牌農膜,每公斤14.6元至14.8元,由於售價高,該品牌的農膜鮮有人問津,而售價低廉的“金銀環”牌等農膜卻廣受農民“青睞”。

  “4月1日起實施的《甘肅省農膜生産地方標準》明確規定,聚乙烯吹塑農用地面覆蓋薄膜不應加入再生料,不應加入不利於作物生長和有害土壤的助劑。而目前仍有相當一部分農膜企業使用再生料,由於成本低、售價低,對農膜市場造成嚴重衝擊,正規農膜企業目前處境艱難……”甘肅濟洋塑料製品有限公司劉姓負責人表示。

  據了解,甘肅濟洋塑料製品有限公司年産能3.5萬噸左右,而近年來由於受假劣農膜的衝擊,實際年産量僅1.2萬噸左右。“以往我們每年在河西地區的銷量基本都保持在5000噸以上,今年卻只有3000噸。”

  和濟洋一樣處境艱難的,還有蘭州鑫銀環橡塑製品有限責任公司等政府採購招標入圍的其他幾家農膜企業。蘭州鑫銀環橡塑製品有限責任公司不僅受到價格的嚴重衝擊,還受到“李鬼”的嚴峻挑戰。蘭州金銀環塑料製品有限公司僅用一字之差,就差點要了“李逵”的命。

  蘭州鑫銀環橡塑製品有限責任公司是隸屬於原蘭州石化公司的老牌農膜生産企業,改制後好景不長,就被“李鬼”排擠得舉步維艱。“往年在河西地區,我們銷量基本在4000噸以上,今年卻只有1200多噸。”蘭州鑫銀環橡塑製品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秦文生無奈地告訴記者。

  而同樣是政府採購招標入圍的農膜生産企業———蘭州金土地塑料製品有限公司,則不得不無奈地舉起維權大棒,聯合質監部門開展打假維權的“農資利劍行動”。

  問題三:農民不辨良莠只圖便宜

  “為什麼選這個品牌的農膜?”

  “因為便宜……”目前,在農膜市場上只要價格便宜、能鋪住地,就會受到農民的青睞。“便宜”兩個字,是記者在調查農膜市場時,聽到農民們説的最多的一句話。

  雖説都知道“便宜沒好貨,好貨不便宜”,也常聞使用劣質農膜造成損失的事。但在選擇農膜時,農民們還是貪圖了便宜。

  甘肅濟洋塑料製品有限公司劉姓負責人告訴記者,現在農民喜歡什麼牌子,經銷商就會賣哪個牌子,不管質量、不分好壞,也不給農民講劣質農膜的危害。而在河西地區,除了劣質農膜橫行之外,還有很多經銷商在經銷嚴令禁止的0.005毫米膜,同樣是一公斤的農膜,膜越薄鋪的地塊面積就越大,反之就小。純原料生産的0.008毫米膜,8公斤鋪1畝地,而超薄農膜8公斤可以鋪2畝地。從今年1月1日起開始施行的《甘肅省廢舊農膜回收利用條例》,對農膜監管者、生産者、銷售者、使用者、回收者的責任都作了具體規定,厚度低於0.008毫米的農膜將被視為偽劣農資,限制不利於回收利用的超薄地膜進入農資市場。

  記者調查發現,一些不法農膜企業,對於厚度低於0.008毫米的農膜不僅“有現貨”還能“再生産”。業內人士指出,厚度小于0.008毫米的地膜易老化、易破碎、難撿拾,機械回收率很低,加工利用成本很高。地膜是按照重量出售,但對於農民來説,使用的地膜越薄,成本就越低,這讓很多超薄地膜在市場上走俏,卻最終導致了因回收難而嚴重污染耕地。

  省農技推廣總站站長趙貴賓接受記者採訪時説,農膜的大規模使用,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糧食安全,促進了增産增收,尤其是我省大力推廣的雙壟溝播覆膜技術,在我省這個乾旱半乾旱地區,切實發揮了突出的增收效果。但不容忽視的是,農膜殘留造成的“白色污染”,已嚴重威脅到耕地安全。為此,我省已相繼出臺了兩部關於規範農膜生産、經銷的地方性法規,應該得到不折不扣的執行,質監、工商等執法部門,應在農資打假上動真招、出重拳,從源頭上剷除滋生假劣的土壤。同時,還要借鑒種子、肥料管理準入制模式,實行農膜經銷備案制,在重拳整治我省農膜生産經銷企業的同時,也要斬斷域外不良企業擾亂我省農膜市場的渠道,從根本上防治“白色污染”,為子孫後代留下一片良田沃土。

熱詞:

  • 每日農經
  • 致富
  • 致富經
  • 鄉土
  • 農廣天地
  • 科技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