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綠色時報4月11日報道(記者 趙兵武 李娜 通訊員 劉亞峰) 湛藍的天空不應只出現在宣傳片中,滿眼的翠綠不應只存在於畫家的筆下,靈動多姿的物種不應只停留在《動物世界》裏。讓我們將目光投向新疆,看看那裏的自然保護區,看看那裏的濕地,看看那裏如何構築自己獨具特色的生態家園。
循序漸進 春燕銜泥為築巢
新疆是我國自然資源和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省區之一。在這片佔全國陸地面積1/6的遼闊國土上,森林、荒漠、濕地、草原和高原苔地等構成的多種生態系統,為野生動植物生長繁衍提供了條件。自然保護區是保護森林、濕地和荒漠生態系統,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珍稀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的基礎條件。濕地被譽為“地球之腎”,也是自然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水的地方,就會有綠洲”。新疆大地對維護我國的生態平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自然保護區與濕地的建設過程中,新疆循序漸進,逐步形成了日趨完善的生態保護系統。1980年,自治區政府批准建立了哈納斯、天池等第一批自然保護區。迄今為止,全區已建立各種生態系統類型的自然保護區52個,總面積23萬平方公里,約佔新疆國土總面積的13.92%,相當於江浙兩省面積的總和。
2009年,針對自然保護區缺機構、缺編制、缺人員、缺資金的狀況,新疆林業廳積極協調自治區編辦,出臺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自然保護區機構編制管理辦法》,首次將自然保護區機構設置和人員配備進行劃分,納入了科學化、規範化的管理軌道。
2012年,新疆頒布實施《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濕地保護條例》,劍指在各類濕地內進行非法開發的問題。同時,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實現了“一區一法”,提高了自然保護區法治建設管理水平,通過開展“綠盾”、“護綠”等系列專項行動,嚴厲打擊了亂捕亂獵、濫砍濫伐野生動植物等違法犯罪行為,保護了新疆野生動植物資源及其棲息地。
碩果纍纍 多樣生物共繁衍
新疆經過30多年的努力,自然保護區已遍佈天山南北,形成了類型較為齊全、功能較為完備的自然保護區網絡。這張“保護網”有效地保護著全區90%以上的珍稀野生動植物資源和典型的生態系統。
2013年12月布爾根河狸自然保護區經國務院批准晉陞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新疆林業系統管理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數量達到8個。這些自然保護區都獲得了可喜的業績:經過適應性人工飼養、繁殖及科學研究,在中國已滅絕100多年的普氏野馬已回歸故里;河狸、四爪陸龜、新疆北鯢、野巴旦杏、小葉白蠟在中國僅分佈于新疆的自然保護區內;哈納斯、博格達天池、塔裏木胡楊、奇臺荒漠草地自然保護區已加入了國際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
同樣引人注目的還有新疆的濕地建設。1月,國家林業局第二次濕地調查報告顯示,新疆濕地總面積約394.82萬公頃,比新中國成立之初增加了100多萬公頃。截至2013年底,新疆建立國家濕地公園24處,認定國家重要濕地20處,建立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20處。
對棲息地實施保護,萬物生靈得以繁衍生息。目前,新疆已發現野生植物4000多種、脊椎動物740余種,國家和自治區重點保護動物147種,新疆的野生動植物群落日益發展壯大。
群策群力 眾人拾柴火焰高
昔日煙波浩渺的羅布泊已成為生命的禁區,賽裏木湖水位連年下降……如果新疆的濕地全部乾涸,新疆的生態將如何得以安全?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産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新疆地處祖國邊陲,自然保護區與濕地位置偏遠、路線較長、交通不便,因而在維護髮展上往往受到制約。面對脆弱的生態環境,新疆人沒有退縮,而是選擇群策群力,發揮社會力量共同實現生態夢想。
近年來,新疆累計獲得保護區基礎設施建設資金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能力建設補助資金1億多元、濕地保護項目資金1億多元。資金的保障,使保護區基礎條件大為改觀,生態環境得到改善,局部濕地萎縮、退化得到遏制,生物多樣性得到恢復。
為了增加更多的保護大自然的志願者,新疆每年的“野生動物保護宣傳月”、“愛鳥周”、“濕地日”等活動,都成了各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的“科普時間”。2013年,新疆林業廳自然保護區和濕地管理辦公室更是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等多種媒體,大張旗鼓開展保護生態環境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宣傳教育活動,通過耳濡目染,讓保護自然環境成為全民的習慣。
通過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和濕地保護恢復,新疆將生態建設有機地融入到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當中,為建設和守護好大美新疆提供了生態屏障,為新疆各族人民守護著這片藍天凈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