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間症狀
小麥各生育階段均能受害,引起苗枯、莖基腐、稈腐和穗腐,在田間以穗腐最常見。
穗腐:通常在乳熟期于小穗穎片基部出現水漬狀淡褐色斑點,病斑逐漸擴大至整個小穗或多個小穗,病小穗或病穗呈枯黃色,潮濕天氣在穎片合縫處或小穗基部長出粉紅色黏膠狀霉層。若穗軸或穗莖受侵染可造成白穗。在病害發生後期,若遇潮濕天氣,長粉紅色霉層的地方會長出黑色小顆粒。病種子變秕,具粉紅色霉層。
苗枯:由帶菌種子引起。在幼苗的芽鞘和根鞘上呈黃褐色水漬狀腐爛,嚴重時全苗枯死,病苗殘粒上有粉紅色菌絲體。
莖基腐:稱腳腐。自幼苗出土至成熟均可發生,發病初期,莖基部呈褐色,後期變軟腐爛,造成整株死亡。
發病特點
在我國北方以玉米—小麥或棉花—小麥為主的輪作區,主要初侵染源為遺棄在田間的玉米根茬、殘稈、棉鈴和堆放在田邊地頭的玉米稈或棉花稈等。種子內部潛伏的菌絲體存活率很高,主要引起苗枯和莖腐,但對穗腐無影響。造成穗腐的主要初侵染源是病殘體上産生的子囊殼中的子囊孢子落在穗子上侵染所致,重復侵染主要是分生孢子。帶菌殘體上産生的子囊殼,一般年份到小麥揚花前均可成熟。因此,除品種本身抗病性外,小麥揚花期遇雨發病就重,反之則輕。同一品種,低窪濕度大的田塊較濕度小的田塊發病重。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選用抗病品種;做好麥田開溝排水系統,降低田間濕度;清除田間地頭的玉米秸稈等病殘體。
化學防治。在小麥揚花初期,每畝用80%多菌靈微粉劑50克或可濕性粉劑100克,對水10千克進行噴霧,如果揚花期間連續下雨,第一次用藥後7天再用藥一次。
張金良 董傑 張春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