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棣縣西小王鎮石橋村47歲的農民張清元,自2001年洗腳上岸,棄漁種地,經歷了不小的轉變。起初,他不種糧,而是植棉;如今卻又從植棉改回了種糧。還成了擁有200畝地的小農場主、當地致富&&戶。聽這樣的種地能手説農業經,別有滋味。
石橋村90戶人家有三分之一的人以種地為生,張清元種的地最多。除了一家7口人的40來畝責任田,他又從村裏承包了160來畝。
種地14年,有掙有賠。2009年棉價好,那一年他收入最高,一年純掙50來萬元。2012年遭遇颱風和澇災,年景最差,雖有農業保險,還是賠了10來萬元。去年張清元收入在村裏又成了最高的——自己種地純收入15萬元,給外商管理高粱掙了4萬技術錢,其它時間在潮溝子裏逮魚摸蝦收入9000多元——共收入20多萬元。
單説種地。“種地收入大,我是沾了地多的光,規模化耕種效益遠遠大於一家一戶零散種地。就説我,種地用的大型播種機、收割機、打藥機及配套的澆水機械就20多套,光這些農機具就投資30多萬元,種地少的人家大型機械用不上,所以也不會去投資購置種地設備,只能是越種越沒信心,只好出去打工。”張清元説。
再説目前種地的困難。張清元也是一項項列出來。首先是受自然災害制約,碰到災害年頭,種地就得賠。再就是,現有的土地零散種植、種植品種單一風險太大,經不起市場的折騰和摧殘,農産品一旦不值錢,農民就很無助。還有機械化水平低,農民技術跟不上,糊裏糊塗的增加了成本,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農民種地積極性。
“莊稼不收年年種、總有一年好收成。”張清元笑著説。現在國家支持土地流轉,賦予農民對承包地各項權能,種地大戶還有補貼,這讓張清元更增加了種地的信心和勇氣。去年秋,他又投資16萬元,購置了大型全自動棉花苫膜機和玉米采收機。他計劃,今年種50畝棉花,100畝玉米和50畝高粱,想通過多品種種植降低種地風險。
“春節前後,政府邀請當地一些農資經營大戶和農業技術人員,到各村連續進行了多次農業技術和政策培訓,讓我們大開了眼界,”張清元説,“現在種地正像中央一號文件號召得那樣,不光是要提高種地科技含量,更要通過土地流轉,打破現有的土地零散種植模式。”眼下,他正忙著和本村另一種地大戶張玉亭等人商量著成立石橋村種植專業合作社的事,準備今年再大幹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