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是福建最大的優勢,綠色是福建最靚的名片。我們將以國務院出臺《若干意見》為契機,按照生態林業、民生林業的要求,重點抓好以下五個方面工作,打造生態綠色的美麗福建。
推進造林綠化美化,構建穩定的森林生態系統。造林綠化重點由山上為主向山上山下統籌轉變,持續推進“四綠”工程,啟動退耕還林工程,謀劃實施一批重點生態修復工程,讓人民共享綠色發展成果。在城市,重點建設城市片林、森林公園、中心綠地和各類綠道、綠地,加大城市道路林帶厚度和綠化、美化、彩化、香化力度,提高綠化覆蓋率、森林覆蓋率和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積極開展創建“園林城市(縣城)”和“森林城市(縣城)”、“綠化模範城市(縣)”活動。在農村,重點抓好村鎮公園(綠地)建設、近村鎮荒蕪坡耕地造林和零星“四旁”植樹,加強城鄉接合部、小城鎮連接主城區的森林生態景觀通道建設,努力建設一批森林高覆蓋率村鎮,創建“綠色鄉鎮”、“綠色村莊”。在交通沿線,重點抓好各高速公路福建段的森林生態景觀建設,以及其他國道、省道、縣鄉村道和鐵路兩側通道的綠化、美化、彩化、香化。加強綠色屏障建設。在全省城鄉構建較為穩定的森林生態系統。
加強森林科學經營,走“近自然林業”的發展新路。樹立遵循自然規律經營發展林業的科學理念,推動森林資源培育從量的擴張向質的提升轉變,實現可持續經營。在經營方式上,公益林以增強生態系統功能為主,商品林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儘量減少對生態環境的干擾和破壞。在經營手段上,把封山育林作為保護生物多樣性、治理水土流失、恢復地帶性森林植被的重要措施。在經營目標上,分類要求,對各種商品林,要採取良種優苗、科學造林、加強撫育管理等措施,使之在確保生態安全的前提下,最大化地提高單位面積産出效率;對生態林,要根據防護的功能需要,選擇最適宜樹種、最佳的配置模式和最科學的造林方式,實現生態效益最大化。
完善林業制度建設,建立森林資源管護新機制。要落實主體功能區劃,強化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三沿一環”等重點生態功能區強制性保護,構建科學合理的海西生態安全格局。加快編制我省《林業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規劃》,劃定並嚴守我省林地和森林、濕地、荒漠植被和物種四條生態紅線,謀劃實施一批重點林業生態修復工程。要加快建立森林資源保護髮展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健全責任追究制度。要加快生態公益林管理、森林公園管理、濕地保護等立法進程,完善林業地方法規體系。加快清理、修訂、完善林業各項技術規程和標準,完善森林資源評估體系、森林碳匯監測體系和碳匯交易機制等,為林業科學發展提供技術保障。要爭取各級加大林業生態建設投入,加強森林防火、林業有害生物防控體系建設,強化森林資源保護執法,提高管理服務能力水平。
加快發展綠色産業,讓廣大群眾在參與生態建設中得實惠。堅持改善生態和改善民生相結合,正確處理好保護與發展的關係。要持續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深化林業合作經濟組織、林權抵押貸款、森林綜合保險、林權流轉平臺、林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等配套改革,進一步激發林業發展活力。要大力發展非木質利用産業。加快發展花卉苗木産業,提升竹業、油茶現代化經營水平,實施“千萬林農增收千元工程”,扶持發展森林旅遊、林下經濟,提高林農收入。大力發展木竹精深加工和生物醫藥、生物質能源等新興産業,促進産業升級;完善佈局規劃,實施“龍頭、品牌”帶動戰略,做大做強一批林業龍頭企業和特色專業園區。要加強閩臺林業合作交流。
繁榮森林生態文化,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依託森林公園、濕地公園、自然保護區等載體,加快建設一批新的生態科普宣教館、博物館,創建國家級和省級生態文化村、生態文化示範企業。把國家級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和省級國有林場提升改造成林業生態文明宣傳和科普基地,作為對外宣傳的示範窗口。積極策劃和儲備一批森林生態文化建設項目,爭取納入各地文化建設盤子。(作者為省林業廳副廳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