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停伐令”的實施,新的、更大的困難,又擺在了森工人的面前:資源缺口、資金缺口、崗位缺口等等一系列難題,讓新林區建設更加舉步維艱。
儘管“天保工程”以來,森工1009.8萬公頃施業區內,林區職工群眾在“四八四三”發展戰略框架中,一步步朝着生態建設成效顯著、經濟平穩快速增長、産業發展勢頭良好、城鎮建設全面推進、民生得到持續改善的和諧穩定新林區建設方向努力,但我們也看到,這些努力,事實上一直是在“森工精神”引領下的艱難跋涉。
1
從剛剛彌合到再次打開
“缺口”成難以逾越的發展障礙
採訪中,我們聽到了一個共同的聲音:“國務院批准龍江森工作為停止商業性採伐試點單位,是對林區改革發展穩定的高度重視和親切關懷,是對林區職工群眾的關心厚愛”。但同時,隨着採訪的深入我們也了解到,全面停止商業性採伐,絕不僅僅是一紙命令那樣簡單。停伐,在不同程度上給基層企業帶來了經營虧損、産業發展受阻、大批職工下崗分流、基礎設施建設配套基金無法保障等一系列企業自身難以逾越的障礙。
錢從哪來?我們以近十年來森工林區着力發展的林産工業、多种經營兩大産業為例,多年來,林産工業年消耗原木180萬立方米,其中94.4萬立方米是用外購木材生産,另外一半是林區自身木材生産。停伐後,85.6萬立方米的本系統木材消耗量,成了林産工業原材料的巨大缺口。全部外進原材料,必然增加産品成本、削減市場競爭力,企業無異於自殺;不外進原材料,企業吃不飽,半年閒一樣是逼迫企業倒閉;已經成型的生産企業要轉産、轉型尚需些時日,這個過程中工人無工可做、無業可就、無錢可賺,生活怎麼辦?再以遍佈森工林區的家庭致富産業黑木耳種植産業為例,森工年培育黑木耳17.5億袋,其中9億袋原料來自於我省地方林業、內蒙、吉林、俄羅斯等地。停伐後,扣除森工自身生産的森林撫育剩餘物補充後,木耳袋原材料尚有3.4億袋缺口。這實際上就意味着3.4億袋木耳種植家庭無米下鍋,面臨着致富門路被堵死的可能。
人往哪去?隨着停伐令的下達,森工與木材生産相關聯的運輸、貯木等行業,産生出了3.39萬生産富餘人員。儘管可以通過加快林區經濟發展吸納分流一批、通過各項優惠政策安置一批,但仍有7000餘人被排除在了政策之外,需要新的政策性解決。另外,家庭副業原材料告急,也必然催生更多的勞動富餘人員……
同時,已經建成的森工生態城鎮集群,下一步的城鎮管理費用在哪?一直以來,森工小城鎮建設過程中,管理運行費用完全依靠企業利潤支付。停伐後,企業失去“主財源”,不僅將無力繼續承擔城鎮建設和社會管理資金的投入,尚未完成的棚戶區改造建設工程等基礎設施建設等資金,也無法保障。
一系列缺口,事實上已經成為了森工繼續發展過程中,自身無法逾越的障礙。
2
只為了國家生態安全
重塑“共和國林業戰線驕子”形象
黑龍江森工林區作為共和國林業戰線的驕子,始終是全國最大的國有重點林區和森林工業基地。建國以來,累計為國家生産木材5.2億立方米,上繳利稅約120億元。生産最高峰時,全國所用的每10根木材,就有3.5根來自這裡。
經年採伐,木材越採越少、越採越小。但當時“獨木”撐起的林業經濟,使林區人明知道過量採伐、超負荷開發,必然會造成竭澤而漁的後果,在沒有更好的出路的選擇下,也只能繼續採伐。通北、迎春等當年的木材生産大局,經過半個世紀的開發,可採資源已經接近枯竭。到1997年,柴河林業局資産負債率高達110%,職工平均月工資208元,一度長達24個月發不出工資。曾經是黑龍江省財政支柱的龍江森工,最高時負債上百億。
1998年,黨中央、國務院做出了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的戰略決策,國家花錢保護生態,在國有林區調減木材産量,有計劃分流安置林區職工,加大民生投入。從此,造林英雄馬永順“前半輩子我伐了3萬多棵樹支援國家建設,後半輩子我種了5萬多棵樹保護生態”的行動,成了森工人對大森林從“採伐”到“培育和管護”歷史性轉變的真實寫照。
到2013年底,龍江森工年度木材産量由“天保工程”實施前的1260萬立方米,下調到89.4萬立方米。截至2013年,累計少採木材4427萬立方米,少消耗森林資源6975萬立方米,黑龍江森工林區的“天保工程”二期建設質量和水平,全部通過了國家級年度核查驗收和績效考評。由於森林資源保護力度加大,不僅大力查處了林政案件,震懾了濫砍盜伐,還實現了護林防火的“三個不發生”,確保了資源再生。
目前,龍江森工林地面積857萬公頃,佔全國國有林面積的12%;活立木總蓄積量8.33億立方米,佔全國國有林區的32%。實施“天保工程”以來,龍江森工林區增加木材價值和生態價值高達3447.9億元,是同期投入的10倍。
“隨着採伐令的下達以及大森林元氣的慢慢恢復,黑土地上的天將更藍、水將更清、地將更綠。未來,這裡不僅依然會是共和國的木材戰略儲備基地,更會是國家生態安全最堅強的森林保護屏障。”省森工總局局長魏殿生充滿信心地告訴記者。
3
困難中尋找新出路
把林業經濟發展成多元化林區經濟
“森工的優勢在資源,潛力在資源,資源是産業之基、發展之本。青山常在、永續利用的理念,已經在森工林區越來越深入人心。因而,實現林業經濟多元化的八大産業建設,不僅已全面鋪開,更如火如荼地發展起來。”省森工總局黨委書記高金芳説。
合江林區以“鐵道線經濟”、“貯木場經濟”為主體,完成了獨木支撐的林業經濟向多元化産業齊頭並進的林區經濟的華麗轉身,“合江現象”獨領風騷。
迎春林業局引“原字號”林特産品走“時尚”路線,建起了全國唯一的特大型黑峰産品加工廠。8大類25種蜂産品每天源源不斷地運往全國各地。北京的藍色港灣等地建起了迎春黑蜂産品體驗店,天貓、京東、亞馬遜……網上銷售額幾何倍增。
綏陽黑木耳、柴河松籽、通北冬小麥、清河五味子等系列“原字號”林特産品,在科技創新、經營創新、品牌創新中,開始實現傳統林業向現代林業的蛻變。
“中國雪鄉”,在10年前還是個年産木材1.5萬立方米、産值300萬元左右、名不見經傳的山溝。如今,森林旅游産業,從年産值不到5萬元,躥升至5000萬元,把“白雪”變成了“白金”,雪鄉137戶人家,戶均年收入超過10萬元。除了中國雪鄉外,中國滑雪旅游勝地亞布力、神奇鳳凰山、柴河小九寨,以及遍佈全省的、眾多的森林公園,撐起了森工生態旅游事業的發展。2002年,龍江森工旅游産業年産值1.4億元,游客接待量35萬人次。到2013年底,則分別飆升到41億元、790萬人次。
“原字號”轉型升級,“老字號”重煥生機,“新字號”蓬勃發展。截止2013年底,龍江森工産業總值已達496.5億元,實現了連續5年經濟的平穩、快速增長,一二三産業比重由2008年的45:34:21調整到2012年的38:38:24,其中,林下經濟産值達260億元,佔森工總産值比重的52.4%,林區職工群眾實現了一年四季有錢賺。
從“木頭經濟”獨木難支到“八大産業”八仙過海,森工把營林、木材生産、林産工業、種植養殖、森林食品、北藥、森林生態旅游、清潔能源等“八大産業”作為今後林區經濟發展的主攻方向,用生態文明建設“倒逼”産業結構升級、經濟轉型,不斷釋放出一個強烈信號:不砍樹,龍江森工照樣能“五指成拳”,實現經濟健康快速發展。
強建設惠民生
“五指成拳”實現經濟社會快速發展
一切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最終落腳點,都是改善民生。“和諧森工”建設,更是重在民生。
長期以來,林區職工群眾奉獻在前,先生産後生活。按木材生産量統計,到目前為止,每個森工人向國家貢獻的木材,足以蓋起百套房子。但2008年以前,大多數人卻一直生活在“冬天漏風,夏天進雨”的板加泥、棚戶房裏。
2008年,龍江森工啟動棚戶區改造會戰。
5年間,森工林區新建、改造住宅及配套總面積近3000萬平方米,投資總額552億元,超過了過去60年的投資總額。新樓房、柏油路、天然氣、自來水、太陽能……走出棚戶區,受益於保障房建設的林區職工群眾達127萬,整個森工職工人均居住面積由14平方米提升到22.3平方米,林區小城鎮建設實現了穩步推進,林區教育、醫療、衞生、養老等公共服務設施得到加強,城鎮承載能力逐步提高,城鎮整體功能得到發揮。
隨着民生改善、社會投入等歷史欠賬的逐步彌補,森工開始積極鼓勵職工群眾承包經營,以期實現森林資源培育保護和職工群眾增收致富的有機結合。
林口林業局刁翎經營所把357畝紅松果林承包給了職工吳長河,僅松子採集一項,就不僅減少了人為活動對資源的破壞,還同時增加了職工收入。遍地開花的中草藥種植、山野菜採集、挂袋木耳、林蛙等立體經濟發展,使職工群眾日益富裕。
在城鎮化建設中,我省森工林區小城鎮森林覆蓋率均達到了40%左右,高出全國城鎮平均水平10個百分點的綠化建設,拔地而起的“生態城鎮集群”,已成為龍江大地上的一道靚麗風景線。
到2013年,森工林區職工人均年工資性收入達到2.42萬元;多种經營從業人員年均收入達到2.3萬元,比上年提高了10%。新增就業2.97萬人,下崗再就業1.73萬人,養老參保率達到80%。局址社區衞生服務標準化率達到70%,覆蓋率達到90%以上。群眾公共安全滿意度達到95%以上,22個林業局被評為省級“平安局”。
金融産業“秀”森工
哈爾濱市龍盛小額貸款有限責任公司及黑龍江森工融資擔保有限責任公司憑藉超常規創業、超常規速度、超常規服務,成功開創了森工資本運營的先河。組建一年零三個月,完成營業收入1.06億元,實現利潤7872萬元,上繳利潤1500萬元。通過融資、借資、利潤投入等經營,使運營資金由2億元增加到3.8億元,目前已成為黑龍江省最大的國有小額貸款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