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上午,晉中市烏金山鎮南胡村豐沃蔬菜基地,一個西紅柿大棚裏,放眼望去一片綠色的海洋。仔細看看,一棵棵綠色的秧子上都結滿了紅紅綠綠的果實。“這個紅,就它了。”再往裏走,幾個忙碌的身影穿梭在綠秧中間。他們一會兒蹲在地上,一會兒彎下腰。看到一棵秧子上沒果實,一位小夥兒順手把它連根拔起,“不能留了,白白浪費水和肥料。”很快,摘滿了兩大筐粉紅的西紅柿,記者拿起嘗了一個,好甜!然後,又過來兩個小夥子,往外搬筐。
小夥子們的頭髮有些蓬亂,手指上沾滿了西紅柿葉子汁,烏黑烏黑的,深色的工作服上到處蹭着土……基地的一位負責人説,小夥子們一共有6位,都是晉中學院生物科學與技術專業的應屆畢業生。
&&的小夥子瘦瘦的,很斯文,戴着一副金屬框眼鏡,他叫任三傑,1990年出生。“上學的時候,我們學過一些種植方面的知識,但是從來沒有運用到實踐中。今年7月快畢業的時候,一位老師聯絡到了豐沃基地,基地可以提供12個蔬菜大棚,我們只需種菜就行,水電、肥料、銷售都由基地負責。蔬菜成熟後,每出一斤給我們六毛錢的提成。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不用自己掏錢,還能把學過的知識都用上。掌握了這些,將來自己也能單幹。”任三傑認為自己當初的選擇是對的。
8月初,12名大學生一起進入基地。選擇種植品種時,他們特意挑了最難種的西紅柿,因為西紅柿病害多,不易管理。一個蔬菜大棚長80米,寬13米,實用面積800平方米左右。12個人用了一個多星期的時間,拿鐵鍬把地翻了一遍,撒了60噸的雞糞。接下來,種苗、澆水、施肥、打葉、點花……
辛苦了兩個多月,當西紅柿苗越來越高,開始結出果實的時候,12個人的隊伍卻發生了改變。“有5個同學陸續離開了,有的是受不了這苦,還有的是種地的事兒被家人知道,硬拉了回去。”任三傑説,最後剩下的,除了他們6個,還有一個女孩,她這幾天回家復習研究生考試了。7個人裏,年齡最大的1988年出生,25歲,最小的1990年出生,只有23歲。“6個男生,一個女生,你們是‘非常6+1'?”記者笑着打趣。“哈哈,這個組合名字不錯,第一次有人這麼説。”6個小夥子一起笑了,個子最小的王鵬一笑臉就紅,白白的牙齒上還戴着牙套。發現棚裏有點熱,王鵬熟練地拉起一根繩子,把棚頂的塑料打開一條縫。“你們幾個家裏都支持嗎?誰以前有種地的經驗?”“也不算完全支持,還有人到現在都瞞着家裏。我們幾個,有臨汾的,呂梁的,還有運城的。雖然都不是城市的,但也都沒有種地的經驗,全部都是第一次。”任三傑説,為了方便幹活,老師幫他們在離基地不遠的南胡村裏租了房子,很多村民不理解,説好好的大學生不坐辦公室,竟然跑來種地!一個學生家長硬把孩子拉了回去,臨走時説:“我就是個種地的,花錢供兒子上大學,就想讓他改變命運,誰知道四年供下來,竟然還是要種地,我圖啥了?”
同屆畢業的,有的當了公務員,有的考上研究生,聚會的時候,有人勸他們,還是找個正常工作吧。“種大棚怎麼就不正常了呢?我們幾個覺得搞農業前景好,上學的時候就一起創建過一個叫“大農社”的網站,就是想給農民提供免費技術幫助的。現在來種大棚也是為了積累實踐經驗,接下來,我們想跟着老師,建個草莓園。”
看著夥子們很輕鬆地就能搬起一筐西紅柿,記者也上前想試一下,沒想到根本搬不動。“一筐50多斤重呢,我們剛開始也不行,現在就練出來了,連肌肉都有了。姚帥剛才一個人就搬了1000多斤呢!”一個叫申志剛的男孩説。
這些學生娃搞出的大棚能合格嗎?
基地負責人張經理笑呵呵地説:“不賴呢。學生們種的12個大棚,現在每天可以出3000斤到4000斤的西紅柿,到現在已經出了3萬多斤。等這一茬兒全部收完以後,和去年同期相比,每個棚可以增産2000斤左右呢。這些大學生都是能吃苦的。剛來那會兒撒雞糞,又臭又累,看他們一個個文弱書生的樣子,我還有些擔心,沒想到人家們個個精神十足。”“我們都憋了股子勁兒,一定要幹出點成績來,種地就咋啦!有了新技術,種出來的地肯定不一樣。”任三傑信心滿滿地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