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楊丹丹)這兩天,安徽省肥西縣水稻種植大戶李世保開始忙碌起來,購置了2萬盤硬盤,育秧工廠的流水生産線也逐漸運轉起來。經過連續兩年的摸索和實踐,水稻標準化集中育秧對於他來説已經不是一件難事。像他這樣按部就班進行水稻標準化集中育秧的當地農民已經越來越多。
今年,安徽省在使用現代農業生産發展資金、種糧大戶試點項目和新設立的糧食生産發展專項資金時都把標準化育秧工廠建設作為重要內容。力爭全省今年新增育秧工廠200座以上。借助標準化集中育秧、旱育秧等技術推廣,帶動全省開展一季稻集中育秧大田示範面積200萬畝,力爭實現全省水稻生産機栽植技術應用覆蓋率達到38%,接近全國平均水平。逐步實現水稻種苗的統一供應、統一栽插、統一管理,促進水稻産業健康發展。
安徽省種植業局局長牛運生介紹説,在科學指導好育秧工廠開展標準化集中育秧技術的同時,積極幫助育秧工廠開展育秧大棚綜合利用。即4至6月份水稻育秧期用於綠化秧苗,7月至次年3月底作為蔬菜生産棚地或養殖家禽棚舍,實現周年循環使用大棚設施,增加育秧工廠生産性收入,為水稻標準化集中育秧和機插秧推廣,探索出一條良性發展之路。
“我省近年來在水稻主産區實施了水稻標準化育秧工廠建設項目,開展集中育秧試點示範,有效提高了秧苗質量,助推了全省水稻機插秧技術加快發展,為水稻産業提升行動深入實施提供了技術保障。”安徽省農委主任張華建介紹説,在充分尊重農民和市場主體意願的基礎上,按照“社會投資建設為主,財政擇優獎補為輔”的要求,引導水稻種植(農機)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和涉農服務企業等,積極參與水稻集中育秧工作,並作為育秧工廠建設主體;加大財政扶持培育力度,幫助育秧工廠解決生産性用地、融資貸款等困難,加大對農機疊加補貼、政策性保險、市場風險防範、技術培育與指導等服務力度,提高育秧主體生産經營水平和風險防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