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的蘿蔔早已名聲在外,而要説起哪種的蘿蔔最正宗,就不得不提濰城區北關街道東夏莊村了,該村是濰縣蘿蔔的原産地,這裡有適合蘿蔔生長的土地,用的水是井水,肥料全部都是豆餅、豆料、麩皮等這樣的有機肥,種出來的蘿蔔清、脆、甜。現在全村有2/3的村民種植蘿蔔,村民收入中有70%來自蘿蔔,雖然種植蘿蔔辛苦,但蘿蔔不用出村,就能銷售一空,同樣讓讓村民喜上眉梢。面對參差不齊的蘿蔔價格,村民希望能有相對統一的價格標準,來保護種植戶的利益。
現狀
2/3村民家種蘿蔔
12月10日,記者來到濰城區北關街道的東夏莊村。在去往村委的路上,記者看到路旁有不少賣蘿蔔的門店,門頭上都寫著“東夏莊蘿蔔”。“很早之前一説蘿蔔的産地,很多濰坊本地的老人第一反應就是北宮蘿蔔。後來隨著城市的發展,北宮街附近已經沒有耕地,蘿蔔種植就逐漸集中到了我們村裏了。”東夏莊村村主任孫伯利告訴記者,他們村種植蘿蔔已經有300多年的歷史了,現在村裏有380多戶人家,其中三分之二都種著蘿蔔,村民家中大約有70%的收入來源是蘿蔔。
“最早的時候,我們村家家菜園裏都種著蘿蔔,後來村裏有人開始陸續成立合作社,但是由於形成不了規模,競爭力也不強。2008年的時候,我們村委積極引導組織村民做大做強,把村民聯合起來組成了蘿蔔聯社,這樣村民形成了規模經營,不良競爭少了,質量提高了,銷售渠道廣了,種植戶的收入自然也就增加了。”孫伯利説,除了成立蘿蔔聯社外,他們還成立了蘿蔔協會,把村民組織起來,一起交流種植蘿蔔的經驗和心得。
孫伯利告訴記者,現在村裏的土地全部都用來種植蘿蔔了,種糧食一畝地一年也就能收入一兩千元,但是種蘿蔔一畝地一年能賺一二萬元,村民一算賬,肯定是種蘿蔔合算。“除了本村的人種植蘿蔔外,還有很多外村的人在村裏承包土地種蘿蔔,咱們這裡的土質好,水是用的井水,肥料用的也是有機肥,種出來的蘿蔔又甜又脆。”孫伯利告訴記者,現在再提起哪的蘿蔔好吃,很多人就會説是東夏莊蘿蔔,而且為了保護正宗濰縣蘿蔔的原産地,濰城區將東夏莊、偏涼子、灣頭、後羊等村劃定為“蘿蔔原産地保護區”,總面積接近1400畝。
招待客人必須要吃的是蘿蔔
隨後,記者來到東夏莊村蘿蔔種植大戶孫仲明家。一進院門,記者就看到孫仲明家房屋外墻上挂著濰坊市科學技術局頒發的“北宮蘿蔔生産基地”和“孫老四濰州蘿蔔研究所”的牌子,院子裏還堆著一些裝好的蘿蔔。孫仲明告訴記者,他種蘿蔔三十多年了,今年種了100多畝,能收穫四五十萬斤。“這些蘿蔔起碼能賣一個冬天,雖然投入比較大,但一年下來也能賺個五六十萬元。”孫仲明樂呵呵地説。
“我這100多畝蘿蔔裏,有20畝五彩蘿蔔。”孫仲明説,青蘿蔔味道偏辣,有些人不願吃,五彩蘿蔔是他經過五六年的時間培育出來的,“它的顏色是紫紅色,口感比普通蘿蔔更甜,當時剛一上市就吸引了很多人購買。現在五彩蘿蔔是10元一個,雖然比普通蘿蔔貴,但仍是供不應求。”孫仲明説。
孫仲明説,他家的蘿蔔既不用在外面租門頭,也不用出去推銷,每年收穫後,客戶都是直接找上門來買,北京、濟南等地的客戶也是直接聯絡他,然後通過物流發到全國各地。“不僅我家,村裏種蘿蔔的基本上都不用出村,就能銷售一空。”孫仲明説。
“我們村也靠種蘿蔔致了富,單説這賣蘿蔔的交通工具就知道,以前村裏賣蘿蔔用小推車,後來換成了三輪車,再後來換成了電動車,現在家家戶戶都有了汽車。”孫仲明説,村裏哪家要是來客人了,除了蘋果桔子外,蘿蔔也是待客肯定要吃的。
盼望有相對統一的價格標準
“現在市區裏面有不少蘿蔔店,蘿蔔的品質不同,價格也不同,就算同樣是東夏莊蘿蔔,價格也差好幾元。”在東夏莊村賣蘿蔔的孫女士告訴記者,很多人都開著車到他們村裏拔蘿蔔。“他們都覺得這的價格應該要比市場上便宜不少,所以他們都會使勁砍價。”孫女士説,其實到村裏買蘿蔔,價格已經比市場上便宜很多了。
孫女士説,在她店裏,品質好的蘿蔔賣3—3.5元/個,品質稍差的賣2.5元/個,而品質好點的蘿蔔在市場上少説也得5元/個,“市場上很多蘿蔔都是從我們地裏拔的,同樣的一個蘿蔔,市場上比我們貴1元多錢。”孫女士説,現在種蘿蔔的成本年年漲,“我家種了三畝半蘿蔔,光成本就在14000元左右,還不算我們的辛苦錢。咱們這裡的蘿蔔都是用豆渣、麩皮當肥料,成本肯定要高”。
“現在市場上蘿蔔價基本上是一家一個樣,這樣容易出現混亂。”孫女士説,“一些老客戶過來買蘿蔔有時會説,哪家的蘿蔔價格比我們的便宜,我們聽了這話,是給他們便宜點呢,還是維持原價呢,就比較矛盾了。”孫女士説,希望能有一個相對統一的價格標準,這樣蘿蔔市場的競爭也能相對規範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