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三農 > 科技致富 >

2014年小麥重大病蟲害防控技術方案

發佈時間:2014年03月19日 10:02 | 進入三農論壇 | 來源:農民日報 | 手機看新聞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三農首頁 欄目 致富 農産品 微博 導航

三農資訊

國內 | 國際 | 農經 | 人物 | 農村 | 曝光

致富殿堂

創業 | 技術 | 資訊 | 榜樣 | 點睛 | 寶典

農産品交易

供求 | 産品 | 市場 | 行情 | 報價 | 批發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根據全國農技推廣服務中心組織有關專家分析預測,2014年小麥病蟲害總體偏重發生,預計發生面積9.8億畝次,蚜蟲重發區域廣,紋枯病、白粉病、條銹病、吸漿蟲、麥蜘蛛在部分地區偏重發生,赤霉病在長江中下游和黃淮麥區流行風險較高。為有效控制小麥病蟲危害,將損失控制到最低限度,實現蟲口奪糧,特製訂本方案。

  一、防控目標

  重點防控小麥赤霉病、條銹病、紋枯病、白粉病、蚜蟲、吸漿蟲和麥蜘蛛等“四病三蟲”,防治處置率90%以上,專業化統防統治比例30%以上,高産創建示範片專業化統防統治比例力爭達100%,防治效果85%以上,病蟲危害損失率控制在5%以內。

  二、防控策略

  堅持突出重點、分區治理、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原則,針對不同生態區域、小麥不同生育階段的重點病蟲,採取綠色防控與配套技術相結合,應急處置與持續治理相結合,專業化防治與群眾聯防相結合的防控策略,注重安全用藥,保障小麥産量和品質安全。

  三、防控措施

  (一)分區防控重點

  1.華北麥區以麥蚜、麥蜘蛛、吸漿蟲、地下害蟲、紋枯病、白粉病為主,兼顧條銹病和赤霉病。

  2.黃淮麥區以麥蚜、赤霉病、吸漿蟲、麥蜘蛛、地下害蟲、紋枯病、白粉病為主,兼顧條銹病、葉枯病和粘蟲。

  3.長江中下游麥區以赤霉病、紋枯病、麥蚜為主,兼顧麥蜘蛛、粘蟲、條銹病。

  4.西北麥區以條銹病、麥蚜和吸漿蟲為主,兼顧麥蜘蛛、麥莖蜂。

  5.西南麥區以條銹病、白粉病、赤霉病為主,兼顧麥蚜、麥蜘蛛。

  (二)主要技術措施

  1.小麥赤霉病。在推廣種植耐病品種、加強健身栽培的基礎上,把握小麥抽穗揚花這一關鍵時期,主動用藥預防,遏制病害流行。一是加強栽培管理,平衡施肥,增施磷、鉀肥;控制中後期小麥群體數量,並做到田間溝渠通暢,創造不利於病害流行的環境。二是主動用藥預防,長江中下游和黃淮等常年病害流行麥區,在小麥抽穗至揚花期遇有陰雨、露水和多霧天氣且持續2天以上,應于小麥揚花初期主動噴藥預防,要做到揚花一塊防治一塊;對高感品種,首次施藥時間提前至破口抽穗期。藥劑品種可選用氰烯菌酯、烯肟多菌靈、戊唑醇、咪鮮胺、多菌靈等,要用足藥量,施藥後3~6小時內遇雨,雨後應及時補治。對多菌靈産生高水平抗性地區,應停止使用多菌靈等苯丙咪唑類藥劑,以保證防治效果;如遇病害流行,第一次防治結束後,需隔5~7天防治第二次,確保控制流行危害。赤霉病偶發區,可結合其他病蟲防治,在抽穗揚花期實行兼治。

  2.小麥條銹病。實施分區防治。西南、漢水流域等主要冬繁區,封鎖發病田塊,打點保面,減少菌源外傳。西南、西北常年早發區、重發區要前移防治關口,阻止菌源向黃淮和華北麥區擴散蔓延。西北冬麥區全面落實“帶藥偵查、打點保面”預防措施,將病情控制在萌芽狀態,減輕晚熟冬麥及春麥區流行風險。黃淮春季流行區,落實“發現一點、防治一片”的預防措施,及時控制發病中心;當田間平均病葉率達到0.5%~1%時,組織開展大面積應急防治,並且做到同類區域防治全覆蓋。防治藥劑可選用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氟環唑、已唑醇、晴菌唑、丙環唑等。

  3.小麥紋枯病。小麥返青至拔節初期,病株率達10%左右時,葉面噴霧防治。藥劑可選用三唑酮、烯唑醇、氟環唑、井岡黴素等,隔7~10天噴藥1次,黃淮和華北重發區需連噴2~3次。要用足水量、對準基部、均勻噴透,提高防治效果。

  4.小麥白粉病。在春季發病初期(病葉率達到10%或病情指數達到1以上)時進行噴藥防治。常用藥劑有三唑酮、烯唑醇、晴菌唑、丙環唑等,一般噴藥1~2次。

  5.小麥吸漿蟲。重點抓好蛹期撒毒土和成蟲羽化初期噴藥等防治關鍵環節,最大限度減少成蟲羽化、産卵數量,控制危害。根據小麥進程,一是蛹期防治,小麥孕穗期當每小方土樣(101020cm3)有蟲蛹4頭以上時,可選用毒死蜱製成毒土,順麥壟均勻撒施,撒毒土後澆水效果更好,並借助樹枝、掃帚等及時彈落沾浮在麥葉上的毒土,注意帶露水時不要撒施毒土。二是成蟲期防治,在小麥抽穗期,每10復網次有成蟲25頭以上,或用兩手扒開麥壟,一眼能看到2頭以上成蟲時,立即選用有機磷類、菊酯類等農藥噴霧防治。重發區要連續用藥2次,間隔3天,消滅成蟲于産卵之前。

  6.小麥穗期蚜蟲。當田間百株蚜量達800頭以上,益害比低於1:150時,可選用啶蟲脒、吡蟲啉、抗蚜威等藥劑噴霧防治。小麥穗期病蟲害混合發生時,及時開展“一噴三防”,即殺蟲劑、殺菌劑和磷酸二氫鉀等各計各量,混合噴灑。其中,吡蟲啉和啶蟲脒不宜單一使用,要與低毒有機磷農藥合理混配噴施。

  7.麥蜘蛛。西北麥區于返青至拔節期,西南麥區于苗期、早春拔節期,華北和黃淮海麥區于返青至抽穗期防治。當平均33厘米行長螨量200頭以上時,可選用阿維菌素、噠螨靈等藥劑噴霧防治,同時可通過深耕、除草、增施肥料、灌水等農業措施進行防治。

  四、專業化統防統治主推技術

  (一)“帶藥偵察、早春預防”技術。針對條銹病,由專業化防治組織實施帶藥偵查,採取“發現一點、控制一片,發現一片、控制全田”的策略,控制病情擴散蔓延;對吸漿蟲、麥蚜等要統一指揮、統一時間、統一防治,堅決控制危害。

  (二)關鍵季節氣傳病害預防技術。針對赤霉病,密切關注抽穗揚花期天氣形勢,對於長江中下游及黃淮南部流行威脅大的地區,抓住小麥抽穗揚花初期,組織專業化防治組織統一噴藥預防。

  (三)“一噴三防”技術。小麥抽穗至灌漿期是赤霉病、條銹病、麥蚜、吸漿蟲等多種病蟲交織發生危害的關鍵期,選用適合的殺菌劑、殺蟲劑和植物生長調節劑或葉面肥等合理混用,既可防病治蟲,防早衰,又可抵禦“幹熱風”等自然災害,達到“一噴三防”、省工節本和增産保産的目的。吸漿蟲重發區,充分利用藥劑持效期,適當前移防治時間,在成蟲發生始盛期用藥。

熱詞:

  • 每日農經
  • 致富
  • 致富經
  • 鄉土
  • 農廣天地
  • 科技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