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旅遊法出臺後首次召開全國兩會,鄉村生態、休閒、觀光等新型旅遊産業對經濟有哪些促進作用,引起了吉林省代表的關注。
“當前正處於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時期,日益增長的多樣化消費需求為旅遊業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全國人大代表、伊通縣委書記孫立榮興奮地説。
伊通縣有著豐厚的民族文化資源,牧情谷和中國民族博物館伊通滿族分館,成為對外展示伊通經濟、社會、文化的一張名片。伊通縣境內有柳條邊、皇家圍場等120多處歷史遺跡,中西部是開闊的地塹平原,散佈著16座拔地而起的孤山,其中7座火山呈北斗狀分佈,構成了伊通獨特的地質景觀。依託這些資源,伊通縣正在打造生態旅遊城,構建特色旅遊産業體系。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孫立榮代表説,為促進旅遊産品的深度開發和優化升級,伊通縣把民俗資源的開發與其他旅遊資源的開發有機結合起來,通過旅遊業與民族、民俗文化及生態農業有機結合,推動了少數民族文化資源向多元化産業發展。
對此,全國人大代表、通化市長田玉林也有同感。他説,旅遊不是孤立的,要有文化支撐才有生命力。通化市立足長白山自然資源和關東文化資源優勢,編制了生態旅遊業發展規劃。未來的縣域經濟競爭,必將是生態的競爭。保護好、經營好美麗的生態環境,必能發展成為“美麗的經濟”。
如今,鄉村旅遊已經成為旅遊項目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促進當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農民增收的一條有效途徑。“但旅遊熱快速升溫的同時,也呈現出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孫立榮代表説,目前鄉村旅遊景區、飯店、旅行社各自為政,並沒有開展地接業務。旅遊要素應統籌運作,充分發揮關聯産業多、輻射帶動強、拉動能力大的作用。此外,旅遊人才的培養、培訓工作也應及時跟進,不斷提升鄉村旅遊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