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三農 > 地方三農 >

吉林鄉村旅遊“味”更美

發佈時間:2014年03月18日 10:49 | 進入三農論壇 | 來源:吉林日報 | 手機看新聞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三農首頁 欄目 致富 農産品 微博 導航

三農資訊

國內 | 國際 | 農經 | 人物 | 農村 | 曝光

致富殿堂

創業 | 技術 | 資訊 | 榜樣 | 點睛 | 寶典

農産品交易

供求 | 産品 | 市場 | 行情 | 報價 | 批發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今年是旅遊法出臺後首次召開全國兩會,鄉村生態、休閒、觀光等新型旅遊産業對經濟有哪些促進作用,引起了吉林省代表的關注。

  “當前正處於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時期,日益增長的多樣化消費需求為旅遊業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全國人大代表、伊通縣委書記孫立榮興奮地説。

  伊通縣有著豐厚的民族文化資源,牧情谷和中國民族博物館伊通滿族分館,成為對外展示伊通經濟、社會、文化的一張名片。伊通縣境內有柳條邊、皇家圍場等120多處歷史遺跡,中西部是開闊的地塹平原,散佈著16座拔地而起的孤山,其中7座火山呈北斗狀分佈,構成了伊通獨特的地質景觀。依託這些資源,伊通縣正在打造生態旅遊城,構建特色旅遊産業體系。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孫立榮代表説,為促進旅遊産品的深度開發和優化升級,伊通縣把民俗資源的開發與其他旅遊資源的開發有機結合起來,通過旅遊業與民族、民俗文化及生態農業有機結合,推動了少數民族文化資源向多元化産業發展。

  對此,全國人大代表、通化市長田玉林也有同感。他説,旅遊不是孤立的,要有文化支撐才有生命力。通化市立足長白山自然資源和關東文化資源優勢,編制了生態旅遊業發展規劃。未來的縣域經濟競爭,必將是生態的競爭。保護好、經營好美麗的生態環境,必能發展成為“美麗的經濟”。

  如今,鄉村旅遊已經成為旅遊項目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促進當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農民增收的一條有效途徑。“但旅遊熱快速升溫的同時,也呈現出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孫立榮代表説,目前鄉村旅遊景區、飯店、旅行社各自為政,並沒有開展地接業務。旅遊要素應統籌運作,充分發揮關聯産業多、輻射帶動強、拉動能力大的作用。此外,旅遊人才的培養、培訓工作也應及時跟進,不斷提升鄉村旅遊品位。

熱詞:

  • 每日農經
  • 致富
  • 致富經
  • 鄉土
  • 農廣天地
  • 科技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