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瑜
“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根本上要依靠農業科技進步,良種是農業科技的重要載體,是帶有根本性的生産要素,運用傳統育種技術與現代生物技術加快良種研發,一旦有重大突破,將會帶來革命性的影響。”山東冠豐種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方才臣建議,國家進一步加大對農業科技創新特別是種業科技創新的投入,依託重大科技項目、主要創新平臺和重點創新基地,加大對種業原始創新的投入,推動種業企業更好地把科研搞起來,加快實現由國家“輸血”到自己“造血”的轉變,從而真正建立起“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産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在建議加大對種業創新投入的同時,方才臣希望國家加大對農作物新品種的保護力度。“為什麼我們培育不出更多好種子?因為種子企業科研熱情不高,為什麼大家科研熱情不高?你辛辛苦苦花六七年培育了一個新品種,結果別的小公司只需幾天時間就把你的成果‘拿'走了,新種子的知識産權保護現狀不樂觀。”方才臣解釋説。
據方才臣介紹,冠豐種業每年研發的新品種都有被冒用的。為了打假,冠豐種業成立了法務部專門負責打假。“有好幾次,官司打贏了,可對方只是小公司或者經營部,沒有賠付能力。”
經過幾年的打假,方才臣感覺取證難、鑒定難、勝訴難、執行難,很多時候打假得不償失。“違法成本低,維權成本高,種子新品種知識産權保護力度不夠,影響了種子企業的科研熱情,導致了假冒種子橫行。”他建議,行政執法機關應加大執法和處罰力度,讓種子市場進一步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