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三農 > 地方三農 >

端穩手中的飯碗——吉林代表熱議農業發展話題

發佈時間:2014年03月11日 09:19 | 進入三農論壇 | 來源:吉林日報 | 手機看新聞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三農首頁 欄目 致富 農産品 微博 導航

三農資訊

國內 | 國際 | 農經 | 人物 | 農村 | 曝光

致富殿堂

創業 | 技術 | 資訊 | 榜樣 | 點睛 | 寶典

農産品交易

供求 | 産品 | 市場 | 行情 | 報價 | 批發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農業是擴內需調結構的重要領域,更是安天下穩民心的産業。”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著重強調要促進農業現代化和農村改革發展,並表示要“把13億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中國是一個傳統農業大國,農業是國之根本。如何發展好農業,確保糧食安全,直接關係到國計民生。吉林省作為産糧大省,農業的發展更是牽動著全國的目光。近日,正在北京參加兩會的吉林省全國政協委員紛紛圍繞農業發展話題提出了建議和對策。

  “將生態農業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

  過去10年,我國糧食生産實現了十連增,農業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農業面源污染、水體富營養化、土壤板結等一系列生態環境被破壞的現象卻告訴我們:農業生産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矛盾越來越突出了。

  如何讓農業發展既能滿足糧食生産需要,又不破壞生態環境?車黎明委員提出,應將生態農業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就是既要確保糧食生産能力,又要盡可能保護好生態環境,儘量避免由於農業生産所導致的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使農業發展走上一條生態、環保、可持續發展之路。”

  在車黎明看來,生態農業應該符合三個標準。一是“環境友好”,在保證糧食生産的同時,儘量設法減輕對環境的破壞。二是“要素支撐”,化肥、農藥的使用量不能過多,水資源的利用效率要提高,還要建立輪作、間作甚至休耕等制度。三是“可持續”,土壤肥力不能持續下降,地下水位不能逐年下降,可耕作層不能日益減薄。

  “將生態農業上升到國家戰略,需要對現有的理念、技術、政策及措施進行創新與改革,最好先選擇局部區域進行試點,取得典型經驗之後再推廣。吉林省是農業大省,生態環境好,農業發展水平相對較高,具有良好的生態農業建設發展基礎,是非常符合試點要求的省份。”

  車黎明説,目前,吉林省已經開展了測土施肥、秸稈還田、膜下滴灌、退耕還林等多項工作,如果將吉林省確定為試點,將有利於把上述技術、措施整合配套,統籌謀劃,探索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發展之路。

  “運用金融手段,支持農業産業化”

  隨著産業經濟時代的到來,規模化、集約化生産的優勢逐漸體現出來。實現農業産業化經營,提高農業生産效率,被普遍認為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然而,由於當前農村金融服務的缺失,資金匱乏問題已經成為制約農業産業化發展的瓶頸。

  通過金融手段解決資金問題,是人們最直觀的想法。可徐濤委員卻認為,現行的金融體系對農村經濟支持仍存在許多不完善的地方。

  徐濤説,近年來,中央與地方財政每年都撥出資金扶持農業龍頭企業,但由於資金量有限且分頭管理,很難發揮更大的作用。同時,商業性涉農金融機構難以滿足農業産業化的資金需求,信用擔保機構擔保能力的不足也制約了信貸的投放。

  徐濤建議,應該形成一個分工明確、重點突出的多元化金融支持體系,把支農的重點逐步轉移到農業産業化經營上來。積極探索多元化融資渠道,如發展土地金融、吸納郵政儲蓄回流、建立國家作業保護基金等,從而逐步擴大資金規模。

  對於金融機構來説,支農業務具有一定風險。那麼,該如何選準載體,降低風險?徐濤認為,應重點支持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大力支持區域特色農業,發展集種植、養殖、休閒、生態保護、資源開發為一體的觀賞農業和生態農業。

  “農業貸款的風險與收益是嚴重不對稱的,金融支農的機構應該儘快建立風險分散機制。”徐濤表示,應加快培育農業資本市場,鼓勵龍頭企業兼併收購中小企業,深化其産權制度改革,加快培育專業性仲介機構,建立專業性投資基金,鼓勵龍頭企業進入證券市場,幫助其多渠道融資。

  “發展現代農業,推動小城鎮建設”

  實現農業産業化後,農村剩餘的勞動力該向哪轉移?韓真發委員認為,小城鎮在接納農村人口及農村勞動力轉移上,具有量大面廣、轉移成本低等特點,能較好地解決農村人口轉移的適應性問題。

  但是,沒有産業支撐就無法實現城鎮化,也無法養活這些新增人口。韓真發説,城鎮化需先有産業集聚,再帶動人口集聚。“發展現代農業,挖掘特色産業,以産促城、産城融合,這才是小城鎮建設的重點。”

  在韓真發眼中,“以産促城、産城融合”是小城鎮生存和發展的必由之路,而最適合小城鎮發展的産業莫過於現代農業。他建議,應該在小城鎮中大力發展家庭農場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並將其與農産品加工龍頭企業有效銜接,從而提高土地收益,形成産加銷一條龍經營。

  “小城鎮是農産品加工業發展的最佳載體。在小城鎮做大做強一批現代化的農産品加工重點龍頭企業,是農業産業化形成的關鍵。”韓真發説。

  他進一步解釋,小城鎮離農産品加工龍頭企業原料産地近,不僅可以降低物流成本,還便於龍頭企業對生産基地就近管理和技術服務。同時,小城鎮基礎設施及配套較齊全,可以實現與企業資源共享,降低社會成本。

  韓真發建議,應當將現有的扶持政策和資金集中起來,在特色農産品集中區重點扶持幾個“牌子硬、品質優、效益高”的龍頭企業,支持其引進資金、技術,擴大規模,增強競爭力和市場佔有率,走出一條“樹龍頭,拉基地,促出口,增收入”的路子。

  “還可在龍頭企業集中的小城鎮,設立特色産業加工園區,實現園區化、集群化發展。並大力發展農産品流通業,使其成為産城融合的又一重要載體。”韓真發充滿期待地説。

熱詞:

  • 每日農經
  • 致富
  • 致富經
  • 鄉土
  • 農廣天地
  • 科技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