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裏經營餐飲行業多年、
2000戶社員人均增收2萬元
文/攝 本報記者 王曉東
合作社的社員在車間對農副産品進行加工生産。
有了厚實家底的肇州縣女企業家張雪松,6年前&&成立4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創造出完善的管理模式和順暢的經營鏈條: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戶+基地+超市,連加法産生大效益——
“家庭餐桌上的需求,才是更大的群體”
在肇州縣城中心,曾經有一家老街基酒店,酒店經營者張雪松嚴把食品安全關,堅持採用綠色食品來做為飯店的主副食原材料,為此專門建立起自己的農副産品種養供給基地,得到了顧客的青睞,飯店的生意也越做越紅火。
“通過對飯店的經營,讓我逐漸認識到,現在人們對飲食安全的要求越來越高,對健康食品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可進到我的飯店來就餐的,畢竟是很小的一部分人,家庭餐桌上的需求,才是更大的群體,他們需要到市場去尋找可靠的、有保障的、講承信的綠色食品。有了這樣大的需方市場,我為何不做一下呢,對此我也充滿了信心。便決定改行,成立了農副産品經銷公司。”張雪松對記者説。
2008年,大慶市老街基農副産品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為了擴大公司的經營範圍和滿足農民增收的需求,公司于2009年至2010年的兩年間先後成立了“老街基葵花專業合作社”、“古韻家禽養殖專業合作社”、“發展壯大蔬菜專業合作社”、“新城雜糧專業合作社”,主要對雜糧、炒貨、凍貨、脫水蔬菜、山貨等有地域特點的64個品種農作物的種植、養殖和精深加工。
為充分保障合作社社員的切身利益,公司每年與全體社員簽訂産品保底價收購合同,銷售季節,市場價格低於保底價時,按保底價實行,當市場價格高於保底價時,按市場價格每公斤上浮0.1元。
“揣回了這麼多的‘票子',心裏還是滿舒坦的”
農民加入專業合作社,收入如何?在公司的加工車間,去年剛剛加入新城雜糧專業合作社的農民姚喜臣暫停了手裏的活兒,用自已的親身經歷,細細地為記者算了一筆賬,“入社前,我有30畝承包地,每年都種大苞米,差不多畝産一千三四百斤,去掉投入大概每畝能剩七八百元,靠種地年底最多能拿回2.4萬元。眼看著加入專業合作社的社員的收入年年往上竄,便去找了人家城裏的張總,于去年春也加入合作社。頭一年加入,我下了點狠茬子,以每畝300元的價格又外包了40畝地。按張總的指導種植糯玉米,每穗保底價0.80元回收。家裏養的60多只羊的羊糞都用上了。結果秋後一數,一畝地出了3500多穗。你算能出多少錢!賣了2800元,去掉各種投入,總共掙回了16.4萬元。這還沒算完,年底合作社分紅,又給了1.7萬元。同時在冬閒期間,我們兩口子都在合作社的加工車間幹活,又能收入近3萬元。地雖然多了,多付出了不少辛苦,可揣回了這麼多‘票子',心裏還是滿舒坦的。這都得感謝人家張總啊!”
“規範操作,馬虎不得”
張雪松告訴記者:“為了把住 ‘綠色'關,使我們的産品能夠承信於民,公司實施嚴格的管理和監督機制。去年,王大嘴屯的一名社員為葵花專業合作社種植的30畝葵花發生了蟲害,由於防治不及時,幼蟲發展到成蟲,該戶便暗地違規操作噴灑農藥‘樂果'治蟲,公司發現後按規定取消了與他的收購合同。這名社員由於違規操作,秋後沒有合作社保底價的保證,一畝地就減少收入800多元。我們這麼做,目的就是警醒大家,一定要規範操作,馬虎不得。”
“依託一個順暢的經營鏈條”
如今,公司和合作社能夠發展得這麼紅火,張總一語道破玄機:“就是我們有個完善的管理模式和依託一個順暢的經營鏈條,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戶+基地+超市。”
她説:“這樣的經營鏈條的形成,是我們在經營過程中逐漸建立起來的,有了生産基地、有了加工車間,可要想實現可觀的收益,還需要有穩定的營銷渠道。需要廣大的用戶認識我們,為此,我們採取了積極的銷售策略,‘先予後取',贏得銷售群體的認可。在産品大量上市前,我們採取贈與、酬謝、賒銷、試銷等不同形式把産品分發、投放到許多機關、企事業單位、商店、超市等地方,先入為主,打開知名度,贏得群眾認可。等到‘老街基産品'大量上市時,人們對其不再陌生,而代之以讚許,叫響企業品牌,擴大了影響力,大大促進了産品的銷售,贏得較大市場份額,産品也就從出門銷售而變成供不應求。”
據了解,截至2013年末,公司聯合合作社,帶動農戶2106戶,總面積達到了28600畝,當年合作社實現利潤430萬元,60%的入社成員進行了利潤再分配,合作社社員人均收入突破了2萬元,公司銷售收入突破了1億元,實現利稅11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