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元旦剛過,來自中國糧食行業協會的一紙信函,讓四平的農民和各級幹部像吃了蜜糖,笑在臉上,甜在心裏——四平被命名為“中國優質玉米之都”啦!
“中國優質玉米之都”的命名意味著什麼?中國糧食行業協會的信函中是這麼説的:“希望四平切實發揮示範引領作用,帶動全國玉米行業健康發展,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出重大貢獻”。
無論“示範引領”,還是“帶動發展”,都在昭示世人:這是一張中國玉米行業沉甸甸的“金色名片”!
“中國優質玉米之都”是怎樣煉成的?“中國優質玉米之都”將給四平帶來什麼?
得天獨厚的先天優勢——“黃金玉米帶”
四平位於世界著名的“黃金玉米帶”,生産優質玉米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溫帶半濕潤的大陸性季風氣候;相對較長的平均日照時數、較高的平均氣溫;相對較多的平均降水量、較長的無霜期——生長季的光、熱量、水分條件一一滿足到位。
玉米是喜溫作物,種子從播種到出苗的“哺育期”與溫度息息相關;而成長期更是條件苛刻:抽穗開花必須溫度適宜,籽粒灌漿成熟必須保持一定的積溫。四平晝夜溫差最適宜玉米生長髮育和安全成熟。每年夏秋之季,億萬株玉米在這裡歡呼雀躍,慶祝自己的幸運與高貴。
四平市糧油衛生檢驗監測站副站長、高級工程師于大偉説:“判定玉米‘優質'與否,要看‘三高'——等級比例高,質量指標高,品質指標高。等級比例講的是綜合評價,質量指標和品質指標講的是玉米的營養、加工、商業等方面的品質。”
四平玉米等級比例高,入庫的一等玉米比率近90%。這個指標很簡單,也好理解,質量指標和品質指標要複雜一些。質量指標包括容重、水分、不完善粒和色澤氣味。近5年的糧食質量調查和品質測報證明,四平玉米平均容重740克/升,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3克/升;平均水分27%,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4%(水分越低則質量越高);5年玉米一等率平均達到80.9%,比全省平均水平高51.9%,2013年一等率達到88.7%。
品質指標包括澱粉含量、蛋白質含量和脂肪含量。四平玉米的澱粉含量保持在74%以上,蛋白質含量保持在9%以上,脂肪含量保持在4%以上,在全國均名列前茅。
四平種植優質玉米佔盡優勢,産量也不含糊。偌大的松遼平原腹地,光是優質玉米播種面積就有77萬公頃,年産量穩定在150億斤以上,穩居全省第一或第二名。四平糧食生産實現“十連增”,糧食年産量已達160億斤,優質玉米挑大梁,被國家列為重點商品糧生産基地和玉米出口基地。
彌足珍貴的後天條件——現代科技
區位優勢、氣候特徵等,為四平優質玉米提供了先天優勢;現代科技以及用其武裝起來的現代農民,又讓四平優質玉米保有後天條件,從而形成金質品牌。
“良種”集現代科技之大成,是實現玉米優質的核心。“種子出問題,哭都來不及”。四平雙管齊下,第一步,把大量複雜技術凝聚到種子裏,使之抗蟲、抗病、抗旱、抗倒伏,並且控高度,優質高産。第二步,工商、質監等部門嚴管種子市場,地毯式排查種子生産企業、經營業戶,嚴厲打擊非法經營。抓源頭、管市場,四平良種覆蓋率達100%。
坐落于四平域內的吉林省農科院,是全國著名的農業科研機構,擁有800余人的龐大專家隊伍、600多公頃的實驗基地,每年的科研經費達上億元,年推廣科研項目130多項。僅以玉米來説,就設有國家科技部玉米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農業部玉米改良中心、玉米工程實驗室等。四平“近水樓臺先得月”,依託省農科院的科技人才優勢,培育、研發出大量優良玉米種子。目前,四平已經成為東北最大的種子加工基地和銷售集散地,“四平種子”成為大品牌。
四平自身也擁有技術力量雄厚的農業科研機構,有完備的科技推廣體系。全市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有127個,農業技術人員達1324人,其中,高級職稱196人。目前,全市73個鄉鎮均有種子站、農技推廣站,各縣(市)均建有農技推廣、土肥、種子等專業機構。現代科技覆蓋下的四平,種植優質玉米猶如一汽生産奧迪A6。
梨樹縣有一個“教授工作站”,是當地與中國農業大學共同創建的科技平臺。每年有30位碩士生、博士生和30位教授不定期來這裡,帶來國家項目、前沿技術,就地應用、轉化,輻射周邊縣(市)。還吸引了國內頂級科研單位,包括中科院、中國農科院的專家,齊聚黑土地傳經送寶,形成“專家農業”模式。
高科技是優質玉米的助産士。2013年4月7日,正是備春耕時節,伊通縣大孤山鎮福德村三社村民譚百堯,站在自家地頭,神氣地掏出手機,撥打“12582”,然後按2、按1、按2、再按1,得到語音提示:“我們已成功為您定位,請注意查收配方指導短信。”兩分鐘後,譚百堯收到短信:“建議施肥配方如下:氮28,磷13,鉀14。1公頃可施化肥750公斤。”譚家照此辦理,每公頃少使150公斤化肥,省錢又護地,玉米籽粒飽滿,秋後增産幾百斤。
這個令人稱奇的“手機測土配方施肥定位”,全國首創、農業部推廣,是伊通縣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站長張玉欣團隊研製的。其大致原理是,先在全縣星羅棋佈測量出3萬多個點,土壤養分一一記錄在案;再與中國移動聯合,利用手機GPS定位。農民站在自家地裏,該系統數秒內計算出周邊的5個測量點的差值,依據農作物品種、目標産量,確定施肥品種和施肥量。對症下藥、量體裁衣、效果奇佳,農民欣然接受,愉快使用,迅速在多個縣推廣。
四平還有一支十分了得的職業化農民隊伍,其專業化種地水平揚名海外,代表人物是郝雙。
2011年,國家指定吉林省承擔援助朝鮮玉米種植任務。省裏確定由梨樹縣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站長王貴滿帶隊。王貴滿沒的説,正宗的“推廣研究員”,教授級,曾擔任首屆國家測土配方專家組成員。問題是他提議由郝雙——一個純農民,當他的助手,引起質疑。要知道,他們是以中國高級專家的身份援朝的,郝雙行嗎?王貴滿一笑,説:“郝雙可不是一般人物,人家是職業化農民、實用型專家。不信你們找他嘮一嘮,5分鐘就行。”
郝雙來了,談起種玉米,61歲的老頭兩眼放光,滿嘴蹦新詞兒,化控、微量元素補充;更要緊的是,身為雙亮合作社理事長,全省的玉米單産狀元、榜眼,都在其麾下。這一下,大家全服了。領導給出了高度評價。
其實,郝雙還有個絕活:2010年,一些專家到雙亮合作社搞實驗,只一個專題:防治地老虎。聽名就知道,這種蟲子十分厲害,專從玉米、高粱根部下口,一咬兩截,號稱截蟲。專家們日夜觀察,發現截蟲成群地上來了,趕緊安排打藥。啥時候打?當然是白天打。但郝雙説,慢,不能白天打。為什麼?郝雙説,截蟲白天藏在土裏睡覺,夜間才出來活動,白天打藥不傷截蟲傷莊稼。專家們將信將疑,説那就今晚打吧。郝雙又説,今晚兒也不能打,得明晚兒打。這又為什麼?郝雙説,明天晚間是截蟲的孵化期,一打一個準兒!果然,夜裏一遍藥打上去,截蟲全軍覆沒。
知己知彼如斯,郝雙堪稱“神農”。這樣的人去援誰,就是誰的幸運。果不其然,郝雙援朝一年,讓對方的玉米單産翻了一番。
黑土地的農民頭腦靈活,善於機變,一旦與現代科技結合,便如虎添翼。到梨樹縣雙亮植保合作社經營的485公頃玉米地看看,那裏堪稱土洋混血實驗田:測土配方、秸稈還田、寬窄行輪作密植,又加上“祖傳秘方”——增施有機肥,1公頃足足用了20噸。今秋一測産,平均畝産861公斤。2013年東北地區玉米王挑戰賽,冠亞軍都是這兒的:畝産958公斤和941公斤。獎品是一台客貨兩用車和45袋化肥,夠實惠。
不可或缺的助力者——黨委政府服務
生産優質玉米,有一個不可或缺的助力者,就是黨委、政府盡心盡力的服務。
黨委、政府搞服務,也有規律可循。四平採取“倒逼”模式,農民喜歡什麼樣的服務就必須把什麼服務搞到位,什麼方式效果好就一定採用什麼方式。
高産示範區把各种先進技術集成配套,讓農民實地觀摩,一看就會、一用就靈、一推就開。2013年全市新建高産示範片區100個,像光波星星點點,遍灑鄉村,農民不出遠門就能看著學著,小面積的“專家産量”很快變成了大面積的“農民産量”。
指導農民實施玉米保護性耕作,不是泛泛宣講,也是打出樣來。雙遼搞的玉米免耕播種,機具進地一次就可完成施肥、播種、覆土等作業,省種、省肥、省工、省力,農民認可;土壤結構改善,土質鬆軟,地力增強,每公頃增産2000斤左右,質量上乘,農民信服。玉米免耕播種由此得以大面積推廣。
防治農作物病蟲害,以往都是“自下而上”,情況彙報上來了,再研究部署;現在是“自上而下”,提前介入,農情判斷在前,指導緊隨其後。2013年,二代粘蟲發作之前,四平市委主管農業的領導攥著70個鄉鎮黨委書記的電話號碼,抽查了其中4個,雙遼有兩位鄉鎮書記説得含糊,立刻被要求到地頭查看。3個小時後,反饋回來,已發現粘蟲!這是最早的“敵情”。很快,一道道滅蟲指令下發到全市,多數鄉鎮都是全體總動員,到草棵裏尋幼蟲、找蟲卵。先下手為強,與往年相比,2013年的蟲害損失可以忽略不計。
現代科技、現代農民是優質玉米的孵化器,但現代科技不可能自動跑到農民頭腦裏,武裝農民的使命,歷史地落到黨委、政府身上——這是更高一層的服務。四平以行帶訓,不斷探索現代化耕作方式,採用寬窄行、大壟雙行、膜下滴灌、測土配方施肥等保護性耕作技術,將科技元素融入其中,並配以赤眼防蜆、農田滅鼠、科學儲糧倉等新技術的推廣,使各個年齡段的農民換思想、改意識,放眼光、破傳統,為生産優質玉米提供了堅實保障。
價值連城的接力棒——企業深加工
四平成為“中國優質玉米之都”,直接受惠的是農民。“喜鵲登枝”讓四平玉米身價立增,每斤平均提高2分錢。“別小看這2分錢,2013年四平玉米産量是150億斤,除去農民自留的口糧,商品糧大概在120億斤左右,一斤多賣2分錢就是2.4億元,揣進了農民腰包,這是多大的實惠啊”!四平市糧食局局長寇春生興奮地説。
記者在一個個農家小院看到,懸天接地的“苞米樓子”裏,“擠”滿了肥碩的玉米棒;一車車運往糧庫的車上,滿載著金黃的玉米。村頭街尾的農民,談論的話題也多與“優質玉米”有關。“我剛賣完苞米,一斤多賣2分錢,比往年多掙了好幾百呢!”“你別顯擺了,我家也一樣啊!”老哥倆笑著走遠了。
黃澄澄的苞米粒、厚實實的賣糧款,並不是優質玉米的終結者。由於四平玉米質量優、品質好,吸引了國內知名大企業來此投資搞深加工,形成玉米産業鏈,為四平經濟添薪加油。
四平市現有玉米貿易加工企業665家,玉米深加工規模以上企業10家,每年就地轉化玉米360萬噸。從初加工飼料、玉米速凍食品、玉米雜糧,到中度開發的變性澱粉、酒精、果葡萄糖、麥芽糖漿、麥芽糊精,已全部實現産業化、市場化;高端深度開發的乳酸、聚乳酸、功能塑料等,也正在引進和實驗中,即將實現市場化。下一步將依託技術創新,向“糖”、“酸”和“功能性食品添加劑”方向推進。年産6000噸木糖及1000噸阿拉伯糖項目,總投資5億元,達産後年可實現産值2.5億元,利稅1.4億元。總投資1.3億元的20萬噸玉米綜合加工項目,年産玉米飼料、麵包粉、水餃粉等20萬噸,達産後年可實現産值8.2億元,利稅1.9億元。2*12MW秸稈發電項目,利用秸稈發電,實現了秸稈的綜合利用,秸稈焚燒後的餘熱上網供熱,灰渣屬於草木灰鉀肥,直接供農戶使用。
吉林省現代天豐農業集團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物制糖為拉動力、以農産品深加工為基礎,集研發、生産、銷售、倉儲為一體的現代化大型綜合性農業産業化集團。企業研發的玉薯兼種技術,每公頃間作利潤比清種玉米高14000元,成本降低1500元,同時還把玉米秸稈有效加工利用,變為飼料、燃料、肥料。
四平作為吉林省重要的優質玉米生産基地,堅持工業化思維,延伸玉米産業鏈條,把深加工確定為發展方向。以黃龍食品工業有限公司、新天龍酒業、天成玉米開發有限公司等為龍頭,開發玉米深加工産品。通過實施産業化經營,建立企業聯農戶帶基地的生産模式,全力打造龍型經濟産業鏈。
四平市糧食局局長寇春生説:“四平獲得‘中國優質玉米之都'稱號後,我們已著手研究下一步工作,主要是在玉米食品上做文章。四平有優質玉米,還有強大的食品加工類企業,適合走轉化、深加工的道路。我們要形成集群式發展的態勢,最後讓玉米食品成為全球的品牌,使四平成為玉米食品貿易的集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