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三農 > 地方三農 >

看四川蠶桑絲綢業如何破繭成蝶

發佈時間:2014年03月04日 10:02 | 進入三農論壇 | 來源:農民日報 | 手機看新聞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三農首頁 欄目 致富 農産品 微博 導航

三農資訊

國內 | 國際 | 農經 | 人物 | 農村 | 曝光

致富殿堂

創業 | 技術 | 資訊 | 榜樣 | 點睛 | 寶典

農産品交易

供求 | 産品 | 市場 | 行情 | 報價 | 批發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本報記者 李傳君

  春節前夕,遠在成都打工的原四川省通江縣絲廠職工茍俊星接到通知:領取絲廠最後一筆安置款。這個曾經紅極一時的縣支柱企業徹底消失了。

  在上世紀80、90年代,四川幾乎每個縣都有絲綢廠,由此形成全省全民栽桑養蠶的興盛景象。可從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這些企業紛紛破産或者改制、轉産。

  四川栽桑養蠶、繅絲織綢的歷史幾乎與整個中華文明史同庚,四川絲綢曾為南北絲綢之路的數千年繁榮增光添彩,然而在新的時代,卻遭遇著史上前所未有的衝擊與困擾。

  當前國家正規劃振興絲路經濟,絲路經濟的振興,若缺失了絲綢經濟本身的參與便失去了文化的內涵。因此,在絲路經濟振興的東風吹拂下,絲綢經濟也急盼復蘇並再度繁榮。

  四川蠶桑絲綢産業真的已江河日下?能否破繭成蝶,再次綻放絢麗的華彩?又該如何衝破重圍,再次成為地方經濟的一面錦旗,再次成為帶領百姓致富奔小康的重點産業呢?

  帶著這樣的疑問,記者進行深入調查發現:四川蠶桑絲綢産業並未被“野火”燒盡,她正在“春風吹又生”,而且,第二次生命將更加強勁有力……

  數千年的歷史孕育出風姿綽約的四川絲綢,而在市場經濟中,她的光彩漸漸被湮沒……

  在中國5000多年絲綢文明史中,四川可謂彪炳千古。早在西漢,成都人就掌握了高超的提花技術。

  到了1993年,四川蠶繭年産量達到14萬噸。

  然而,上世紀90年代,由沿海省份經濟崛起所帶動的中國經濟20年快速發展,致使內地農村勞動力紛紛轉移,四川廣大勞務大軍也擋不住時代的誘惑,一個個農村便漸漸成了“空殼”。

  據統計,南充市有249萬青壯農村勞動力,而轉移到沿海地區和其他城市的勞動力就達202萬人。四川全省人口8000余萬,2012年農村勞動力輸出就達2400余萬人,除甘孜、阿壩、涼山三州外絕大多數市都是勞務輸出大市。

  傳統的蠶桑産業,本來就是勞動密集型産業,又是以家庭為單位的經營模式,因此勞動力的流失就意味著釜底抽薪,即使一些優勢産業地區也難免遭遇快速下滑和緊縮。

  以綿陽為例,1992年前後,綿陽市年發蠶種可達120萬張,全市70多家繅絲廠處處機聲隆隆,現在年發蠶種僅為25萬張,在工商部門註冊的繅絲廠也不過十一二家,但僅有六七家在生産。

  有“千年綢都”之稱的南充市情況稍好,上世紀90年代初年發蠶種可達100萬張,現在年發蠶種也只有60余萬張。全省來看,絲綢企業最多時達到300余家,現在保留下來的僅有150余家,2013年蠶繭産量也只達到了7.6萬噸。

  “下滑嚴重的主要原因是勞動力投入比較效益反差大造成的。”綿陽市蠶業管理站副站長顏永生分析,傳統模式養蠶,四川大多數地方一年只能養三到四季,每家每季最多養3張蠶種,需要兩個以上勞動力,收入最多1.2萬多元。而兩個勞動力外出務工,每人每月平均收入在2500元左右,一年收入達5萬元以上。

  “分散、粗放、計劃,加之整個紡織行業進步緩慢,科技滯後等也是導致蠶桑絲綢行業大幅下滑的重要原因。”

  四川省蠶業管理總站副站長朱洪順分析説,過去四川100多個縣發展養蠶,量雖然大但很分散,戶均養蠶僅一張左右,技術含量都不高。分散、粗放帶來的最大弊病是區域規模小,農民和企業交易成本高,加上政府計劃限制了市場機制的進入,使農民享受不到行業的高額利潤,因此積極性受到挫傷。

  四川蠶桑絲綢産業經歷時代的斧錘鍛打和雕琢,在産業轉型的潮流中悄然變身……

  據四川省蠶業管理總站調研,隨著國家的“東桑西移”,四川在本省內經歷了一場“東桑西移”:原來廣闊、分散的産業自然分佈幾乎遍及除高原以外的所有山區、盆地和平原,如今川東、川北山區及平原、盆地等傳統優勢産業區大幅緊縮,僅存一些零星的産業帶;而川南、攀西等氣候溫暖的地區卻逐步密集、壯大起來。

  “雖然量上有萎縮,但經過大浪淘沙、去粗存精,如今四川蠶桑絲綢産業區域分佈更加集中,産品質量更加優化,一些産業大縣和産業強縣涌現出來,其中以攀西地區的寧南縣和川南地區的高縣最突出。”朱洪順告訴記者。

  高縣全縣現有桑園面積18.5萬畝,蠶農2.76萬戶;2013年全縣發種18萬張,産繭12.26萬擔,蠶農售繭收入2.14億元,位居全省第二、川南第一;發種量、産繭量、蠶農收入分別佔宜賓市10個區縣總量的45%、43%、43%。

  而寧南縣的成績單就更加突出:現有桑園20萬畝,採用四季多批次養蠶,使蠶農養蠶效益更高;2013年全縣發種25.5萬張,産繭近24萬擔,蠶農售繭收入4.21億元,位居全省第一。售繭收入在10萬元以上的蠶農就有50多戶,行業狀元張慶福一戶收入就達42萬元。

  據寧南縣蠶業局統計,2013年寧南縣養蠶人口比1995年減少了3.18萬人,養蠶戶減少了4320戶,而戶均桑園面積比1995年卻增加了5.4畝,人均産繭量比1995年增加了近50公斤,售繭收入比1995年更是增長了88.7%。

  “可以説,寧南縣蠶桑絲綢産業同樣經歷了勞動力流失的衝擊,2013年外出勞動力比1995年增加了4.2萬個,可寧南縣蠶桑産業不但沒被擊垮,反而發展得更壯大,原因在於縣委、縣政府在産業轉型中,不但沒有放棄,反而越來越重視,同時重點培養龍頭企業,重點培養專業合作社和養殖大戶走規模化、現代化的發展路子。”縣蠶業局副局長徐應平説。

  新年伊始,記者來到寧南縣,在新建的工業園區,在南絲路集團有限公司旗下兩家繅絲廠去年建起的嶄新廠房裏,安裝著目前國內最先進的機械,從這裡出廠的生絲等級都在5A以上,在國內外市場上十分搶手。

  在披砂鎮大花地村大花地蠶業專業合作社,記者看到由四川省農科院蠶業研究生研發的智慧型自動化稚蠶飼養機。據介紹,這台機器只需一個人就可以完成100多張稚蠶的飼養。在旁邊的大蠶室,一批可以養40多張,去年這裡共養了7批次,合作社成員之一姜月華去年除去成本就賺了20多萬元。

  大力培育新型經營主體,讓四川蠶桑絲綢産業重振輝煌,在新的改革大潮中踏浪前行……

  業內專家認為,目前,四川蠶桑絲綢産業雖然已經躋身全國前三了(位居第二),但是離做大做強還有一段距離,還存在很多的問題。主要表現在:生絲品質總體不如江浙;真正起産業帶動作用的龍頭企業僅10余家,數量太少;還沒有幾個能叫得響的品牌;蠶桑産業中大戶、專合組織佔比太低,不足20%……

  四川省絲綢科學研究院院長陳祥平認為,做大做強蠶桑絲綢産業是一項綜合工程,農業領域要實現桑園基地化,養蠶規模化;工業領域要培養真正起帶動作用的龍頭企業,要培養能搶佔市場的良好品牌;文化上也要重點挖掘,讓産業與文化相融合。

  1月20日,四川省委發佈一號文件——《關於深入推進農村改革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的意見》,其中明確要求要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鼓勵承包經營權在公開市場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流轉。

  因此,朱洪順認為,蠶桑産業應該把握機遇,搶佔機遇,培育一些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及農業企業大膽去流轉土地,同時帶動廣大農民栽桑養蠶。

  “中國實現城市化後,還是有很多農民會留在農村,蠶桑産業完全可以成為他們的居家産業;再者,桑樹具有根深、抗旱能力強的特點,對於農村保持水土、凈化空氣都有很好的作用,四川有廣大的山地和丘陵,大量的坡地適宜種桑樹,因此各地黨委政府應該真心實意去謀劃,真心實意去引導、發動農民起來幹!”朱洪順説。

  這一方面,寧南縣已經走在了前面。一到寧南,公路兩旁的山坡上,處處都是一望無邊的桑樹,萬綠叢中,時而會冒出一排排標準化蠶房,一些農民在修建新房時,主要考慮了蠶房的佈局,甚至蠶房面積遠遠大於一家人的居所。

  寧南縣新村鄉碧窩村村民張連雲堅持養了28年蠶,2003年他家建起兩層樓房,共30多間屋子就有18間做了蠶房,通過不斷地從周邊村民手中流轉土地,他家的桑園面積也擴大到60畝,去年他家共養了142張,賣了30多萬元,除去成本純利潤可達20多萬元,家庭農場主的日子過得有滋有味,於是他自豪地在房子的後墻上醒目地寫上這樣的標語:要想富,栽桑樹,桑樹就是搖錢樹。

  去年初,四川制定了《蠶桑絲綢産業發展規劃綱要(2013-2022年)》,提出到2022年,把蠶桑絲綢産業打造成年産值達1000億元的“朝陽産業”。

  要將傳統蠶桑絲綢産業鏈向更廣闊的領域延伸,構建多元化多層次的現代蠶桑絲綢産業鏈……

  在四川《蠶桑絲綢産業發展規劃綱要(2013-2022年)》中還提出,要將傳統蠶桑絲綢産業鏈向文化旅遊、食品工業、醫療保健、新型化工、建築材料、環境保護等領域延伸,構建多元化、多層次的現代蠶桑絲綢産業鏈。

  曾經的全國勞模、原綿陽市遊仙區繭絲綢有限公司老總趙德智雖然因原企業改制而退出,但他仍然一心致力於該行業的研究。他也認為,應該把蠶桑絲綢産業融入到一個大消費的環節中,把傳統的短而窄的産業鏈做得長而粗,並呈樹枝狀延伸。比如:

  桑葉可以用來養蠶,也可做桑葉茶,桑枝可以用來培育食用菌,也可以用來做複合板材,桑果可以直接食用,也可釀酒或製作飲料,蠶可以用來繅絲,也可以製成蠶粉,蠶蛹也可加工成食品,甚至用來培育蛹蟲草……

  採訪中,記者聽到這樣一句話:高速公路修到哪,絲廠就垮到哪。高速公路的通車意味著經濟發展的引擎啟動,各地可選擇的經濟發展方式更多了,在單産效益比較中,蠶桑産業畢竟還是處於不高的水平,很容易受其他效益更好産業的衝擊進而被代替。

  按目前的行情,一畝桑養蠶售繭收入高不過5000元,要讓農民堅守這個産業,必須要讓農民從土地中見到更大的效益,途徑是在桑園、桑樹、養蠶中挖掘綜合開發的潛力。

  朱洪順介紹説,根據各地的摸索,桑園的綜合開發有兩種模式,一種是桑園中套種其他經濟效益高的作物,如寧南縣在田間桑園裏套種冬季馬鈴薯,每畝可增收6000元以上;另一種是在桑園裏搞林下養殖,如西充縣友林合作社在桑園裏養雞,1900畝桑園僅養雞一項去年就增收800萬元。

  一些地方在桑樹的綜合開發利用中也進行了非常成功的探索和實踐。據南充市蠶業站站長毛業煬介紹,南充市發展了大面積的果葉兼用桑,閬中蠶種廠用桑果釀造的桑葚紅酒,閬中張飛牛肉有限公司生産的桑葚醋、雄蠶蛾醋,南部縣引進北京一家食品公司生産的桑葚飲料、桑葚果脯、果醬都很被市場看好,每畝桑果可給農民增收5000元以上。

  桑果釀酒最有前景的還是江油市的四川聖露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它是該市&&制定的35萬畝無公害優質果桑生態基地建設項目的龍頭企業。項目建成後,該企業將具備年收購加工處理優質桑果35萬噸以上的生産能力,可年産桑葚紅酒1.7萬噸以上,年産值達26億元。

  對蠶體在醫療保健領域的延伸,目前西南大學正在進行家蠶基因組生物學系統研究。畢業于西南農業大學的趙德智説,這項研究的目的是破解家蠶的基因組,然後通過轉基因技術,實現家蠶大規模工廠化養殖,從而為人類未來提供功能性食品和藥品。

  試想到那時,蠶桑絲綢産業將徹底擺脫種種傳統弊端的束縛,從而擁有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四川作為我國重要的蠶桑絲綢産業省份,也最終將實現破繭成蝶,鳳凰涅槃了。

熱詞:

  • 每日農經
  • 致富
  • 致富經
  • 鄉土
  • 農廣天地
  • 科技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