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部:
春節祝福的聲音還在耳邊響著,但內蒙古寧城縣梁東村4個自然村的村民卻開心不起來。他們依然在發愁,今年還是種不成地。“將近3000畝耕地呀,已經有兩年基本沒有收成,今年再不能種,這田就廢了。”村民們無奈地説。
那還是2011年底的一天,該村8、9、10、11四個村民小組(自然村),迎來了一個喜訊,國家將投入近2000萬元,對他們村約3000畝耕地實施膜下滴灌工程。這意味著要結束“大水漫灌”的過去,一些旱作農田也將變成水地。用當時村民的心情來形容,這可是個天大的好事啊!省水費、省時間、省勞力還能增産。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喜悅也在慢慢消失。一些涉及土地較多的村民認為,因為工程質量差、工程設計與實際脫節,特別是工程所用設備大部分質量偽劣,有的從交工之日起就不能正常使用,比如水管四處漏水等問題,使改造過的土地耕作起來反而比以前還困難。再加上工程施工中的不規範,如車輛碾壓和人員活動等,使部分土地遭到破壞,失去了耕種條件。
村民們普遍反映,已經完工的工程,滴灌管道接頭幾乎都用一般鉛絲捆紮;蓄水池被“縮水”,僅有3米多高,五六米直徑,達不到原先設計的蓄水要求。去年初,因為著急種地,在村民們的強烈要求下,鎮政府返工又重新鋪了4條新管道,到5月2日才鋪完,4個自然村近2000畝耕地只勉強澆了300畝。更讓村民不理解的是,地膜一直由鎮政府指定購買,質量差(村民形容如紙一般,輕輕一捅就破),價格也比市場價高許多,達到55元一捆。而造成無法耕種的主要原因是出苗太差,相當一部分土地根本就出不了苗。記者了解到,該村農民每年種地資金主要來自高利貸,兩年來僅此一項的損失,已經遠遠超出了農民們的承受能力。
進入馬年,土地的問題解決不了,種地的高利貸將會更難償還。春耕備耕成了村民們一個遙不可及的事。村民還對記者説,我們種不了地,損失事小,國家投入那麼多錢,不能也這樣打水漂了吧?!
本報記者張五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