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水縣姚集鄉的鄉間小路上,在姚集鄉陳塚點的日光溫室大棚裏,在姚集鄉周莊村銷售蔬菜的人群中……人們經常看到一個中年男子熟悉而又忙碌的身影,他就是姚集鄉副鄉長王伯龍。
1991年參加工作至今,王伯龍甘願為民多吃苦、為民多服務,20多年來,他用堅實的足跡,丈量了姚集鄉的每一寸土地。
1997年,王伯龍發現,該鄉陳塚點的農民受傳統的“一麥一豆”種植模式的影響嚴重。當時該點有5座大棚,其中3座已倒塌。他了解到農民有科技致富的想法,但缺資金、缺技術。於是,王伯龍就吃住在村,不厭其煩地與農民算收入賬,動員他們發展日光溫室。缺資金,王伯龍就到縣有關部門尋求支持,為每個種植農戶爭取資金8000元;缺技術,他就自費到山東壽光,請來高級農藝師趙師傅,到
日光溫室進行現場技術指導。經過王伯龍不懈努力,當年該點新發展日光溫室10座,每個大棚年收入2萬元左右。嘗到甜頭的菜農擴大了規模,到2004年,陳塚點已發展日光溫室200座,實現了規模化生産,種植品種由單一的番茄,發展為茄子、辣椒、黃瓜、苦瓜等多個品種,實現了大棚蔬菜由一年一茬到多茬種植,年收入每個日光溫室達3萬多元,為當地農民年創收入600多萬元。
該鄉周莊、豆灣等村村民看到種植日光溫室蔬菜很賺錢,紛紛加入他們的行列。後來,規模越來越大,逐步形成了姚集鄉蔬菜種植園區。
2005年8月,由於連日風雨的侵襲,該園區的日光溫室全部坍塌,種植戶哭著、嚷著,再也不想幹了。面對這種情況,王伯龍走村串戶安撫種植戶,鼓勵他們重樹信心,又四處奔走,
為每棚爭取到了1萬元修繕資金。王伯龍經過認真調查,發現原來的日光溫室設計不合理,他找人進行修改,加固了棚體。
為暢通銷售渠道,保證菜農收益,王伯龍又做産後服務。每天他以高於當地市場的價格,逐戶回收成熟蔬菜,聯絡車輛,連夜到武漢和鄭州蔬菜市場去銷售,他餓了啃口乾饃,渴了喝口涼水,常常累得他暈頭轉向,可是為了農民多掙點錢,他都咬牙堅持。當王伯龍把一張張鈔票送到菜農手中時,菜農都喜笑顏開,這是王伯龍無比欣慰的時刻。每座大棚年收入3萬多元,腰包鼓起來的種植戶蓋上了樓房,開上了轎車。
如今,王伯龍用心血描繪的600座日光溫室畫卷,猶如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每年每棚以10萬元的收入,回報著鄉親,助推菜農走上小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