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通過土地流轉獲得了收益”,近日,這樣的一則新聞,使全國眾多知名媒體把目光聚焦到公道谷營村。據介紹,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作為江蘇省省級項目“萬頃良田建設工程”的示範點,谷營村從去年起將村中的土地統一流轉給了高郵雙兔米業,實施規模化種植,而由於土地承包權的流轉,每位農民都得到了一筆土地流轉租金,獲得了真收益。流轉了土地承包權,使農民們不用勞作也能坐擁紅利,那富餘的勞動力該怎麼處理呢?此外,實施了“萬頃良田工程”後,農民搬進了集中居住區,轉身變成了市民,該村又是怎樣讓群眾適應環境的改變呢?2月13日記者進行了採訪。
“土地流轉”使農民獲得真收益
公道鎮位於揚州北郊,是千年古鎮,魚米之鄉。但谷營村地處偏僻,是公道鎮聞名的薄弱村,多少年來,外出打工是許多村民的唯一齣路。可人走了,地也荒了,每年拋荒的土地達1000多畝。
2010年,谷營村實施“萬頃良田”項目工程後,農民整體搬遷住進了集中居住區,村民變成了市民。身份轉變了,生活狀態也隨之改變。離開了原來種植的土地,給原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民們帶來了不便,無形中提高了他們的種田成本和生活成本。
群眾所反映的問題也成了該村黨員幹部的心中的民生大事。記者獲悉,去年,該村成立了村土地管理合作社,通過招商引資,與高郵雙兔米業集團簽訂了土地流轉合作協議,將全村5600畝土地以高於市場價200元/畝/年的租金承包給了雙兔米業,而按照流轉協議,雙兔米業公司將每年按當年市場價格,以每畝500斤糧的量向村民交付租金,這樣一來,居民在家中便可坐擁紅利。
農民到底可以獲利多少?該村負責人向記者算了筆賬,“去年每斤稻的市價是1.5元,合每畝750元租金,有5畝地的家庭每年便可收租3750元,而如果是農民靠傳統方式去種地,一年頂多也只有2000多元的純收益。”
富餘人員實現家門口就業
土地流轉承包後,農民徹底從土地上解放出來,那釋放出來的剩餘勞動力怎麼辦?“讓村民反哺到萬頃良田,在雙兔米業實現上崗就業,讓村民從‘土地流轉上'獲得雙贏。”該村負責人介紹,村民濮春明就是很好的例證。
據介紹,濮春明之前在家靠種田為生,一年忙到頭,剔除成本、留足口糧,所剩無幾。現在他進了鎮一家企業上班,家中7畝多田流轉給合作社,土地分紅收入達6000元;父母親又被返聘到米業公司,管管田、施施肥、除除草,農閒時到社區拿一些玩具、拖鞋回家加加工,年收入又達2萬元。一家人成為名副其實的“産業工人”,加上他本人在企業年收入3萬元,小日子過的紅紅火火。
記者獲悉,除此之外,該村還聯合鎮勞動所,邀請專家來社區舉辦勞動就業培訓班、家政服務培訓班等,提高村民的就業技能。每年春節後,村還會聯絡鎮各企業來社區舉辦了小型招聘會,同時還到鎮幾個大型的鞋服玩具廠,聯絡了一系列輔助工種分發到農戶,讓一些中老年婦女在家就能就業拿錢。
以文化促和諧構建幸福新農村
農民告別了土地,住進了集中居住區,轉身變成了市民,那如何讓他們適應新的生活環境呢?“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以文化促和諧。”
據介紹,近年來,該村累計投入200多萬元,新建了2個健身廣場,方便群眾進行戶外鍛鍊和活動開展。此外,還組織開展婦女節“趣味體育大比拼”、青年節“老少共話中國夢”、國慶中秋文化廣場等活動,成立了老年健身操隊、廣場舞團隊、太極拳隊、湖船表演隊等多支文化體育團隊,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增強居民的社區意識、逐步向新市民轉變。與此同時,該村還建立了1個LED電子顯示屏,每週五晚上放映一些有意義的影片,在豐富群眾生活的同時,擴寬居民視野,提升整體素質。
夕陽下,該村的健身廣場滿是前來鍛鍊的居民們,有説有笑,一副和諧新農村的幸福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