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三農 > 地方三農 >

百億斤産能不是夢

發佈時間:2014年02月19日 09:21 | 進入三農論壇 | 來源:農民日報 | 手機看新聞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三農首頁 欄目 致富 農産品 微博 導航

三農資訊

國內 | 國際 | 農經 | 人物 | 農村 | 曝光

致富殿堂

創業 | 技術 | 資訊 | 榜樣 | 點睛 | 寶典

農産品交易

供求 | 産品 | 市場 | 行情 | 報價 | 批發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百億斤産能不是夢

  ——“遼北糧倉”鐵嶺市加強糧食安全保障能力建設紀實

  本報記者 于險峰 張仁軍

  2013年,遼寧省鐵嶺市糧食生産再獲豐收,糧食總産達87.1億斤,比上年增産4.4億斤,增産5.3%,糧食總産再創歷史新高。

  這已是鐵嶺市連續三年糧食總産突破80億斤,2011年昌圖縣、開原市被國務院授予全國糧食生産先進單位稱號,2012年鐵嶺市被農業部評為全國糧食生産先進市,昌圖縣陸續8年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産先進縣。

  鐵嶺市素有“遼北糧倉”之稱。多年來,鐵嶺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糧食生産,早在2007年就提出實施“百億斤糧食産能工程”,採取各種有效措施,不斷提升糧食綜合生産能力,強力推進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跨越。

  鐵嶺市委書記吳野松説:“鐵嶺將‘三農'工作放在重中之重,‘手中有糧,心中不慌',中央對糧食安全的重視是對我們極大的精神鼓舞,對種糧積極性有很大調動。作為傳統産糧大市,要有擔當意識,早日實現百億斤産能,為國家的糧食安全作出重大貢獻。”

  政策措施保面積

  近年來,鐵嶺市本著提高糧食綜合生産能力、確保供給、留有餘地的原則,緊緊圍繞“糧食增産、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這一總體目標,以實施糧食高産創建為切入點,強化組織領導,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基礎條件,提高裝備水平,推進科技進步,轉變發展方式,建立糧食持續穩定發展的長效機制。

  鐵嶺市糧食作物播種面積達716萬畝,其中玉米591.5萬畝、水稻90萬畝。糧食作物種植面積比上年增加30萬畝,每畝單産按625.33公斤計算,全市可增加糧食産量1.88億公斤。

  如何能保證糧食種植面積?開原市副市長王權放向記者介紹説,開原強化耕地保護政策,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將基本農田落實到農戶、落實到田塊,嚴格控制建設用地佔用基本農田,堅守110萬畝糧食作物播種面積不動搖。開原市委、市政府將糧食生産面積列入到各鄉(鎮)街政府目標考核工作中去,嚴格禁止無故削減糧食生産面積。

  鐵嶺市農委主任劉正義向記者介紹説,鐵嶺市在土地利用中嚴格按照“佔一畝、復一畝”的原則進行。去年,鐵嶺市委、市政府強化了糧食生産績效考評,在省政府下達的糧食産量64億斤任務的基礎上,自加壓力,要求在正常年景條件下,全市糧食總産達80億斤以上,並將糧食播種面積和産量指標分解落實到各縣(市)區。同時,繼續將春耕生産、水稻生産全程機械化、玉米螟綠色防控等作為農業重點工作進行考評,調動了各地、各部門重農抓糧的積極性,確保了糧食生産各項任務的落實。

  技術措施保産量

  多年來,鐵嶺市形成了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糧食春播生産經驗,即注重秋整地,以達到春耕秋備、春墑秋保、春旱秋防的目的,春季注重搶墑早播,以充分利用土壤返漿水和自然降水,確保一次播種保全苗,並一早躲三災,促進玉米正常生長髮育、安全成熟。

  2013年秋收剛過,昌圖縣太平鎮的全國種糧大戶劉文就開始組織機械對承包地進行深松操作。早在幾年前,他就針對本地土地坡度大、保墑抗旱能力差的實際,淘汰了多年來整地只進行旋耕的做法,率先採用機械深松與旋耕相配合的整地措施,加深耕作層,改善了耕作層土壤結構,提高了土壤保墑、保肥能力。

  2013年,為打勝春播生産這一仗,鐵嶺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主要領導深入生産一線,明確要求各地抗春濕戰低溫保春播,努力加快春播進度,確保種在適播期,實現一次播種保全苗。2013年4月12日,召開專家座談會,研討抗春濕戰低溫保春播具體工作措施;4月20日,又在昌圖縣召開全市大田播種現場會,組織各地搶時搶墑播種。在組織農機戶、農機專業合作社歇人不歇車,晝夜兼程,努力加快整地播種進度的基礎上,積極引進免耕播種機,推行免耕播種,減少了耕作環節,縮短了整地播種時間。同時,大力推行水稻大棚育苗和機插秧。截止到5月10日和5月末,大田糧食作物播種和水田插秧任務全面完成,實現了一次播種保全苗,為奪取全年糧食豐收奠定了堅實基礎。

  鐵嶺市農委副主任張洪祥説,為提高糧食生産水平,鐵嶺市主要以糧食高産創建、玉米螟綠色防控全覆蓋等項目為載體,組織科技人員下鄉,集成推廣糧食作物新品種新技術,促進農藝農機相融合,全面提高糧食生産科技含量。在抓高産創建項目上,全市落實國家級和省級萬畝示範片達121個,昌圖縣實施玉米整縣推進。示範區作物長勢良好、整齊一致,樹立了高産創建示範區的良好形象,示範帶動了大面積增産增收。去年是鐵嶺市實施玉米螟綠色防控全覆蓋項目的第三年,全面實行專業化統防統治,實現蟲口奪糧6億斤以上。

  經營措施保效益

  鐵嶺市大力推進糧食規模化生産水平,積極探索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方式,大力實施農村土地規模經營戰略,通過強化服務推流轉、因村制宜活流轉、依託産業促流轉,推進了農村土地的適度規模經營和農業産業化進程,促進了糧食增産、糧農增收。

  鐵嶺縣新臺子鎮西三家子村的聶明成立萬鑫水稻種植合作社後,在鎮黨委、政府和村裏的大力支持下,進一步擴大種植規模,2013年共完成土地流轉1.05萬畝。合作社成立後,開始著手整合村裏的土地,制定了土地流轉目標和方案。對於不種地的農戶,往年承包給其他戶租金為400元/畝,去年按照800元/畝的價格將土地流轉,農民收入翻了一番。對於只耕種自家田地的農戶,通過算賬,如果村民自己種植水稻,每年每畝地大約有1100元的純收入,但他們必須長年在家管護。如果轉包給合作社經營,不僅每年每畝地可以獲得800元租金,而且每人外出打工可得到1萬~2萬元以上的收入,比單純種地的增收多出2~3倍。

  “現在正在運作中,八寶鎮清風村與四家子村的兩個村的土地有望在今年都交給我經營。”2014年1月初記者來到開原市宏大土地集約化種植專業合作社時,合作社理事長姜洪大告訴記者。四家子村的趙廣發家有20多畝土地,他説用土地入股加入合作社,他不但可以每畝得到750元的承包費,還可以參加合作社的分紅,自己願意種地還可以在合作社裏種地掙一份工資,不種地也可以到外面打工掙錢。

  姜洪大説,去年八寶鎮友誼村將全部土地整體流轉給他經營後,將原先的小池變成大池,土地面積就能增加5%,也便於機械化作業。整體流轉經營時間長,他也敢在地上投入了,多施農家肥改良土壤。由於一斤水稻只能賣一塊多錢,光賣水稻效益低,姜洪大就把水稻加工成大米,並註冊了“象牙山”的品牌,一斤大米能賣到15元錢,提高了種糧效益。

  今年鐵嶺將進一步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扶持力度,支持有條件的農民合作社承擔國家、省、市有關涉農項目,以改善合作社生産經營的基礎設施。切實強化對合作社的管理。健全和完善合作社管理制度,形成市場經濟環境下的合作社運行新體制。穩步推進農村土地、山林流轉和家庭農場建設,促進合作社規模化種植和標準化生産,提升合作社的市場競爭能力。全市農村土地流轉面積達到190萬畝,增加28萬畝。進一步推進家庭農場建設,培育家庭農場100個,經營耕地面積達到3萬畝以上。

  産量百億保安全

  鐵嶺持之以恒抓好糧食生産,以實現糧食生産現代化為目標,不斷強化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和農機裝備能力建設,深入實施科技興農發展戰略,大力推進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提升糧食生産的組織化、規模化、集約化水平,不斷提高糧食綜合生産能力,力爭糧食産量早日實現100億斤,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開原市八寶鎮四家子村的侯振江家有18畝苞米地,去年1畝地産量達到1700斤,都完好無損地放在由國家補貼建的小糧倉裏。他告訴記者:“2011年澇的時候一畝地只打1400斤,這兩年都能達到1700斤,因為地裏建了滴灌工程,敢種密植品種了。一畝地費用600多元,按現在價能賣1500元,一畝地凈剩800多元。村裏家家都有小糧倉,過去一到春天苞米就發黴,現在利用糧倉可以儲存到來年四五月份再賣,一斤能多賣3毛多,一共能多賣5000元以上。”

  四家子村支書劉景利向記者介紹説:“2011年年底市政府在我們村實施了滴灌工程項目,包括全村2200畝苞米地在內,實現了旱地全覆蓋。滴灌項目解決了靠天吃飯問題,老百姓非常認可,旱澇保收,畝增産200斤以上,幫助我們農民增收增産。”

  鐵嶺市農田基礎設施薄弱,抗災減災能力不足。全市旱田中低産田面積達150萬畝,水田沒有經過渠係水泥襯砌改造面積40萬畝。2009年、2010年,鐵嶺市分別遭受百年不遇的伏旱和嚴重的洪澇,糧食大幅度減産。總體來看,靠天吃飯的局面仍然沒有根本改變。

  為此鐵嶺市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夯實糧食生産基礎。2012年,全市農田水利建設整合各類資金10.67億元,完成骨幹工程375項,其中節水滴灌工程31.75萬畝,再次獲得省農建“大禹杯”,實現“八連冠”。

  鐵嶺市委書記吳野松説,要強化糧食基礎産業,緊密圍繞實施百億斤糧食産能工程,大力推廣適時早播、全覆蓋實施玉米螟綠色防控和測土配方施肥等綜合配套技術,全力推進水稻生産全程機械化和糧食高産創建,努力提高糧食綜合生産能力,確保糧食豐産豐收。

熱詞:

  • 每日農經
  • 致富
  • 致富經
  • 鄉土
  • 農廣天地
  • 科技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