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三農 > 致富殿堂 >

舊産業萌發新生機

發佈時間:2014年02月13日 09:46 | 進入三農論壇 | 來源:農民日報 | 手機看新聞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三農首頁 欄目 致富 農産品 微博 導航

三農資訊

國內 | 國際 | 農經 | 人物 | 農村 | 曝光

致富殿堂

創業 | 技術 | 資訊 | 榜樣 | 點睛 | 寶典

農産品交易

供求 | 産品 | 市場 | 行情 | 報價 | 批發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本報記者 高楊

  春節前的一天,33歲的劉宏亮正在溫室大棚裏,不眨眼地盯着地上萌發出的不到拳頭大小的一團灰色植物,不停地念叨:“這麼小,溫度不夠還是濕度不夠?”

  這團開成花兒般的東西叫栗蘑,學名灰樹花,營養價值極其豐富,自然界中與板栗樹相伴而生的野生植株如今已極為少見。劉宏亮所在的河北省遷西縣是“中國板栗之鄉”,也是栗蘑人工馴化栽培走入尋常百姓家的發源地。

  與記者同來的宏盛食用菌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史全勝,是個有着20多年栗蘑種植經驗的老手。他背着手在棚裏踱踱步,蹲下身用手捻捻土,指導入社才五年的小兄弟:“溫度差5度,濕度也差點,兩三個暖風爐不夠啊。”

  史全勝是遷西栗蘑産業曾經輝煌的見證者之一。由於被視為“山珍”的野生栗蘑産量少價格貴,即便遷西的老百姓也鮮有口福。從1985年開始,姬天保等遷西科研人員與中國農科院合作,經過努力直到1992年終於結束了栗蘑只能野生的歷史。

  同年,遷西縣科委成立了縣栗蘑菌廠。記者採訪到當時只有20歲的第一批入廠職工吳海峰:“那時栗蘑很火,相同面積種栗蘑價值超過種板栗樹,全縣幾乎所有鄉鎮都被帶動起來了,出菇時每天派出去的加長‘雙排座'根本裝不下。”當時在縣裏一家企業上班的史全勝開始偷着從菌廠買菌棒試種。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史全勝在1998年便發起成立了合作社,抱團闖市場。“過去乾等扶持,連産品都靠政府回收,後來,自己不再‘等靠要'趟出一條路。”他説,合作社向社員出售菌棒,提供包括技術指導在內從生産到銷售的一條龍服務。

  合作社發展至今,有穩定的核心農戶二三十戶,輻射當地太平寨鎮8個村的200多畝地。多年摸索下來,遷西栗蘑的栽培技術也有了質的提高,從過去年出菇3茬增到現在5茬,畝産從5000斤鮮蘑翻番到1萬斤;以前1人只能照料1畝地,現在可照料四五畝。

  2009年,遷西縣委、縣政府決定重振栗蘑這一“老産業”。經過研究挖掘,進一步認清遷西栗蘑極高的營養保健和藥用價值,它有“華北人參”和“食用菌之王”的美譽。在縣裏支持下,遷西栗蘑在市場上也很“緊俏”,通過集體參加展銷會、組織農超對接等,遷西栗蘑已經打開北京華潤超市等國內市場。

  老産業萌發新希望。近年來,遷西栗蘑栽培遍佈全縣17個鄉鎮,發展特色村、專業村50多個,專業合作社6家,示範園120多個,年産鮮蘑5000多噸,創收1億多元。

熱詞:

  • 每日農經
  • 致富
  • 致富經
  • 鄉土
  • 農廣天地
  • 科技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