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竟涵
102畝玉米田,平均畝産1206公斤,在不久前農業部舉辦的“玉米王”挑戰賽中,遼寧省建平縣昌隆鎮昌隆村村民陳立權以此獲得了東北西部半乾旱賽區的冠軍,讓陳立權的馬年春節錦上添花。
談起種地,陳立權的表情很輕鬆:“平時我和妻子兩個人照管起來綽綽有餘。過去農民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一腳泥一身汗,現在不一樣了,有了先進技術和機械化操作,種地省事,還能多打糧多賣錢。”
陳立權説的技術是膜下滴灌。據測試,膜下滴灌的平均用水量是傳統灌溉方式的12%,是噴灌的50%,是一般滴灌的70%,對水的利用率更高。在遼西乾旱地區,這種技術效果更加明顯。陳立權説:“水澆得及時、均勻,真正能做到旱澇保豐收。”
陳立權種地愛鑽研,除了在莊稼病蟲害防治上有一套外,他沒事就往建平縣農業中心跑,看看有沒有新技術、好品種適合引進運用。陳立權種地不盲目,有些種子賣得好,但不適合他的地塊,他就不會用。
2013年玉米為什麼能取得好收成?陳立權有三點經驗:“一是選的品種因地制宜。二是應用膜下滴灌技術和機械化耕種,提高了種地效率。我現在種一畝地成本大概500元,加上土地承包費等,一畝地還能盈利1000多元。三是有農技人員的指導,種植密度比往年高了,水肥等管理也更科學。”
雖然産量高,陳立權也有自己的擔憂:“現在我們用的地膜還是不可降解的,也不能重復利用,廢棄的地膜只能粉碎埋在地裏。這些都會污染土地,時間長了會影響土壤肥力。希望能早些有成熟的地膜回收制度,有成型的降解膜技術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