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三農 > 致富殿堂 >

碩士夫妻放棄城市下鄉學種瓜

發佈時間:2014年02月11日 06:03 | 進入三農論壇 | 來源:齊魯晚報 | 手機看新聞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三農首頁 欄目 致富 農産品 微博 導航

三農資訊

國內 | 國際 | 農經 | 人物 | 農村 | 曝光

致富殿堂

創業 | 技術 | 資訊 | 榜樣 | 點睛 | 寶典

農産品交易

供求 | 産品 | 市場 | 行情 | 報價 | 批發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調研市場,了解政策>> 在創業道路上邁出第一步

  陳國梁和鹿曼來自河南,兩人都是法律碩士畢業。按理説,以他們的學歷和專業在大城市找一份工作並不是難事,可他們沒有這樣做,而是選擇了出乎大多人預料的工作,到鄒平縣當起了瓜農。他們顯然有自己的打算,希望借此積累種植經驗,回鄉發展生態農業,因為他們認為這是一座還未被挖掘的金礦。

  據統計,2013年中國高校畢業生達699萬,被戲稱為“史上最難就業季”。2014年在此基礎上仍有增長,預計將突破700萬人。複雜嚴峻的就業形勢讓很多畢業生開始憧憬創業。可是統計表明,中國大學生初次創業成功率並不高。

  陳國梁也深知這一點,但他認為成功率不高主要原因就是創業前沒有深入調查市場,也沒有做好充分的創業準備。畢竟創業需要理智而不是衝動,需要冷靜而不是狂熱。

  法律專業和農業種植風馬牛不相及,之所以選擇種植這一行業,是因為他們做了深入的調查研究。

  原來,在畢業之前他們就有了創業的想法。有了想法,就抓緊準備。畢業後,他們調查了當地農産品市場,了解了國家扶持大學生創業以及農業生産的諸多扶持政策。“人的生活無非就是衣食住行四個方面,而民以食為天,誰都得吃飯。所以農業前景非常大,而且容易上手,也值得長期發展。”陳國梁説。

  其實,像他們一樣懷有創業想法的人並不在少數。“選擇創業可以掌握自己的命運,我們身邊有這個想法的人很多,但真正跨出這一步的人很少。”鹿曼自信地説。

  取經半年,初見成效>> 種植的第一批蜜童上月上市

  創業需要做好各種心理準備。陳國梁夫婦本身沒有絲毫農業生産經驗,再加上專業所限,所以一開始他們就面臨著諸多考驗。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們從電視上看到鄒平種植蜜童(一種西瓜)非常成功,經過調研,發現河南市場上基本沒有這種水果生産基地,市場前景非常好。於是,兩個人湊了錢來到鄒平縣魏橋鎮印家村,專門學習這種西瓜的種植技術。

  別看陳國梁五大三粗,但他壓根兒就沒幹過農活,鹿曼更是對農業一竅不通。

  不懂就學。大棚裏大型機械無法作業,翻地時他們請來小型手扶拖拉機,兩人跟著機器把兩個大棚的地翻了一遍。

  這還不算難事,接下來的嫁接、吊秧、授粉、吊瓜可就讓這小兩口有點招架不住了。

  從小哪受過這個罪。女孩子天生愛美,鹿曼整天跟雇來的工人在大棚裏勞作,臉曬黑了,手變糙了。後來自己想通了,自己的活自己不幹誰幹,既然選擇創業,再苦再累也得堅持下來。

  在他們的兩個大棚裏,每一垅地他們都標有編號,陳國梁説哪塊地有問題就能很快找到。在每一株瓜苗上還係著不同顏色的繩結,鹿曼解釋,每棵瓜苗授粉時間、成熟時間不一樣,這樣不但可以提醒瓜的成熟時間,最重要的是可以保證每個瓜的品質。

  雖然做好了各種準備,但是意料之外的事總是免不了的。陳國梁介紹,現在他們租種了兩個大棚,種植的蜜童一年可産3季。由於沒能很好地控製成本,每個棚一季都得花費兩萬多,這樣算下來,他可能虧本。但這對他們來説是次要的,因為通過每一天的學習積累足夠多的經驗才是最重要的。

  半年的辛苦換來的是豐收的喜悅。儘管産量不及正常産量的一半,但內心是充實快樂的。就在上月末,他們種植的第一批蜜童上市了。

  踏實肯幹,村民稱讚>> 用管理企業的模式管理土地

  現在,擺在陳國梁夫婦面前的另一個難題就是市場。西瓜上市後,他們走訪過鄒平縣城的大超市,超市對瓜的口感都豎大拇指,但一聽價格就打了退堂鼓。在陳國梁他們看來,市場沒打開是因為他們初來乍到,對鄒平了解不夠。“在鄭州的一些大超市裏,很多水果比這貴得多,但賣得都很好。”儘管在鄒平銷售不樂觀,但對於在大城市的銷售前景他們非常看好。

  對於自己的選擇,26歲的陳國梁對此流露出與年齡不符的成熟。他認為現在中國農業相對落後,但這恰恰是機遇所在。“上一代人都老了,下一代不願再去、也沒能力再去種地。但地閒下來總得有人經營。經營土地與經營企業一個道理,都是市場至上,所以需要摒棄原先的管理方式,用管理企業的模式管理土地,這正是出路所在。”按照他的想法,發展生態農業、高效農業是大勢所趨,河南雖然也是農業大省,但這一塊仍有待發展。陳國梁希望學成後,可以帶動河南的大棚種植産業,以此發展高效生態農業。

  陳國梁的想法與鹿曼不謀而合,“很多同學、朋友考上公務員後仍在啃老,將來買房、結婚、育兒的壓力更大,工資根本應付不過來。”鹿曼理性地説創業前期雖然艱苦,但是堅持下來肯定會成功。

  經常來陳國梁大棚裏幹活的村民對夫妻倆連連誇讚。他們説,“現在的年輕人都不稀罕種地,他們能放下身段很難得,這説明他們務實。在地裏跟我們這些天天干粗活的一塊流汗,説明他們勤奮。除了吃飯、睡覺,一心撲在大棚裏。”印家村村民們對來自河南的這對小兩口印象很好,在他們眼裏,這對夫妻受過高等教育,知識加務實肯定能做一番大事。

  大棚裏,鹿曼憧憬著自己的生態園,她説要在裏面修一個魚池,可以釣魚,裏面還要養雞、鴨等家禽和各种家畜,她眼前儼然一幅悠然自得的田園風光。旁邊的陳國梁憨憨地附和著妻子的話。創業路上是艱難的,但是陳國梁夫婦卻用理性和執著走出了堅實的一步。

熱詞:

  • 每日農經
  • 致富
  • 致富經
  • 科技苑
  • 鄉土
  • 農廣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