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大學生畢業夢想有一份旱澇保收的穩定工作,可成武卻有這樣兩名大學生,他們放棄高薪職業,回到家鄉合夥當起“農民”。如今,他們的“成禾生態農業示範園”已獲得成功,與成武幾家超市建立對接關係,不到一年就收入20多萬元,他們就是成武縣汶上集鎮後苗樓村的劉振華和黨集鎮畢石門村的畢經緯。
放棄高薪,返鄉創業當“農民”
劉振華和畢經緯是高中同學,劉振華今年29歲,畢經緯今年28歲,由於他們村莊相鄰,年齡相當、性格脾氣合得來,因此在高中時就是很要好的朋友。2004年,他們同時考上大學,劉振華考入濰坊職業學院,畢業後就職于蘇州一家電子廠,不到兩年升為客服部經理,月薪4000多元。畢經緯考進山東農業大學,畢業後受聘于青島一家公司,很快從車間班長提拔為採購部經理,月薪也在4000多元。
他們的工作穩定,月薪還算不錯,但“掙得再多也是給別人打工”,劉振華和畢經緯商量著一起創業自己當老闆。
2013年春節過後,劉振華和畢經緯在成武縣人大代表、汶上集鎮後苗樓村黨支部書記王傳記幫助下,以每畝每年1000元價格租賃田樓村30畝土地,取名為“成禾生態農業示範園”。畢經緯告訴記者,他們之所以起這樣一個名字,目的是在自己創業過程中,為家鄉百姓摸索一條路子,帶動他們一塊發展,共同致富。
艱辛經營,一年收入20多萬元
大學畢業回家當起農民,很多村民難以理解,也受到家人的反對。劉振華和畢經緯他們遇到的阻力越大,幹勁越足。
為經營好示範園,他們專門從壽光聘請一名技術員進行高標準規劃、手把手指導。他們在10畝土地上建了6座高標準瓜菜大棚,其餘20畝土地種植露地蔬菜。6座瓜菜大棚全部採用鋼架結構,瓜菜品種全部種植國內稀有品種,施肥、澆水、打藥一律實行標準化管理,不施化肥,不用有公害農藥。在生産管理過程中,他們把家搬到田間,與“工人”一起幹,扣棚、刨地、育苗、澆水、打藥、採摘,樣樣都是親自動手。
功夫不負有心人,劉振華和畢經緯付出的艱辛終於獲得回報。6座大棚第一茬種植的西瓜、甜瓜收入9.6萬元,第二茬連作的西紅柿、辣椒已收入8萬元,預計一年下來,6座蔬菜大棚可收入20萬元,折合畝效益2萬多元。其它20畝露地菜收入7萬多元。由於他們實行標準化生産,生産的瓜菜屬綠色無公害産品,與成武縣幾家超市建立對接關係,吸引不少城裏人進棚採摘購買。
擴大規模,將成為現代農場主
創業初步成功,使劉振華、畢經緯更加堅定發展信心。他們除了種些常規蔬菜水果,還大膽引種新品種。今年晚秋,他們試種的新品種“金玉滿堂”和“冰淇淋雙色西瓜”口感好、入口即化,受到市場歡迎。
劉振華告訴記者,現在他們正著手在6座大棚以外的20畝土地上再建13座大棚,明年準備再擴租土地50畝,由種植大棚瓜菜向種植大棚水果發展,同時創辦“成禾果蔬種植合作社”,帶動周邊村民共同發展,並申報綠色商標,打出自己的牌子,到2015年再擴租土地150畝,建設集綠色種植、觀光旅遊于一體的生態觀光農業園,到時他們就是現代農場主,利用現代管理方式和科學的種植方法,吸引更多父老鄉親來給自己打工,帶動周邊村民共同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