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藏紅花,很多人都會認為它是一種生長在高寒地區的珍貴藥材,但如今這些花卻在榴鄉嶧城盛放。精心培育它們的不是經驗豐富的技術專家,而是一名剛出校門不久的“80後”大學生村官。
美術出身,卻成了農業專家
當記者來到嶧城壇山街道孔莊居藏紅花實驗基地,見到大學生村官王一向時,他正在實驗基地裏忙碌着。王一向畢業於河南農業大學藝術設計專業,畢業後,他沒有像其他年輕人那樣留在大城市裏工作,而是考上了省屬大學生村官,並於2011年7月任棗莊市嶧城區壇山街道孔村居黨支部書記,同年又考入嶧城區紅十字會。
據了解,孔村居是一個518人、128戶的小社居,長期以來經濟極度薄弱,居民缺乏致富路子,集體也沒有什麼經濟來源,全村居民僅靠200余畝地和50余畝菜園生活,王一向到任後就時刻琢磨着如何帶領群眾致富和發展集體經濟。
“剛到這裡時我就想帶着村民致富,起初我打算養牛、養羊、養雞甚至是養螞蚱、養鴿子,為了學到更多的知識,這些項目我都在一個個看一個個學,但發現都不合適。”王一向告訴記者,後來他注意到土地才是農民的主要經濟來源,所以他就想利用土地來提高收入。以前他回到家時基本上就是看看電影、玩玩游戲,而後來他就慢慢養成了習慣,每天堅持看中央7台的農廣天地和致富經,同時在網上學習農業知識。“有一次我在看往期的農廣天地的時候,突然在電腦右下角看到了藏紅花種植提示框,我點擊之後,發現其收益很好。”王一向説,為了確定這一項目是否可以種植,他又開車到河南鄭州現場考察,並確定了藏紅花種植的可行性。據了解,藏紅花不僅是珍貴的藥材,更是高檔的香料和染料。
反復實驗、爭取,闖出一條致富路
在決定種植藏紅花這個項目之後,王一向並沒有向村黨委提議,而是自己先拿出一千多元買了小部分藏紅花種球,並和村裏的一位村民一起在他的5樓家裏搞起了實驗種植。“濕度不夠時,我一天就得爬5、6次去給墻體、地面噴水加濕。溫度不夠時,我就把家裏的電暖器拿去給它加溫。看著種球一點點的發芽、開花,然後被移植到地裏面,並生根、發葉,特別高興。”王一向説,今年他準備批量種植藏紅花。
王一向告訴記者,選擇種植藏紅花雖然前期投入大,但收益也大,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種植一畝地的藏紅花成本花球需要兩萬元,一年後可收穫價值約1萬元的花絲,兩年後就可收回成本,並可收回約17000元的花球繼續種植。這樣在第三年後,純收入就有近萬元。如果種植小麥,雖然每畝每年200多元,但收益僅有千元左右。
雖然實驗成功了,但如何把它變成集體的項目才是最關鍵的一步。“當時的村主任堅決反對這一項目,為了發揮民主,他們先召開了村黨委會,以多數通過。然後又召開了黨群議事會,一致同意集體拿出5萬元在村東建設藏紅花種植基地。”王一向説,為保證村民種植的成功率,他先從基地拿出半畝地給5戶村民試種,使用年限為一年,在這5戶學會技術以後再到自己地去種植,然後把土地再重新分配給其他村民種植。
“當時誰也沒想到這個能開花,當開花的時候別提有多高興了,藏紅花種植成功了。”一位村民説道。
經過多次洽談協商,目前,王一向已經與全國最大的藏紅花合作社簽訂了收購協議,暢通了以後的銷售渠道,預計畝産收益能夠達到8000元。“對於藏紅花,現在我們還沒有完全充分的利用,慢慢地我打算對藏紅花進行深加工提煉精油,從而提高村民的收益。”王一向笑着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