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一風,百里一俗。記者回到家鄉山西省河津市農村過年,體驗到了別樣風情。搭鞦韆、盪鞦千是晉南農村地區獨特的春節習俗。正月初一下午,記者到樊家坡村找舊時好友聚會。村裏的一條主要巷道上,十幾名青壯年村民正齊力搭建鞦韆,為傳統春節習俗盪鞦千做準備。
一進臘月,村主任樊鎖成就開始張羅搭鞦韆需要的物件。“這十多米高的鞦韆主要構架是兩根木椽,重數百斤。木椽與碾石中間的小鐵球是鞦韆的支點,四根拉繩承載鞦韆重量。這搭鞦韆是我們村一直傳下來的手藝,現在會搭鞦韆的年輕人已經不多了。”樊鎖成説,在兩根椽上貼上對聯、插上紅旗、挂上風鈴,就可以蕩了。
據史料記載,晉南盪鞦千源於東漢,起初僅限于豪門貴族家中的大家閨秀,是一種單純的遊戲活動,後來逐漸在民間盛行起來。時至今日,記者的家鄉仍傳承著春節盪鞦千的習俗。過年盪鞦千,這“頭一蕩”很有講究,須從村裏挑選一位老人,帶著一個小孩一起蕩。“‘頭一蕩'的意思是希望村裏‘子子孫孫、韆鞦萬代'。”65歲的村民郝安民帶著孫子,從鞦韆上下來開心地説,從他記事起,每到過年都盼著盪鞦千。除放鞭炮、吃餃子之外,還要盪鞦千,才算過了個完整的年。
“頭一蕩”結束了,從正月初一開始到正月十六,鞦韆架就成了年輕人的地盤。盪鞦千,有兩種姿勢,一是坐在橫板上,由別人在後面送,適合於兒童;二是站立在橫板上,屈腿用力蹬起來,利用慣性使鞦韆快速飛升,最受年輕人青睞。兒時好友樊俊周在省城工作,每年春節回家,都要在村裏鞦韆上蕩一蕩。又一次站到鞦韆架上的他,依舊身手不凡,忽而蕩上高空,忽而從天而降,身體隨鞦韆起伏,悠哉遊哉。在奮力高過鞦韆拉繩的一瞬間,他贏來圍觀村民的一片叫好聲。
“村裏傳下來一句順口溜是‘秋遊定,祛百病',説的就是鞦韆上蕩一蕩,能祛除百病。這是村民對盪鞦千寄予的一種美好願望。”村主任樊鎖成説,“前些年,春節期間村裏還會舉辦盪鞦千比賽,看誰能蕩得高、遠,超過鞦韆架的拉繩就能獲得獎勵。”
記者走訪發現,許多村都搭起了鞦韆。而在修仁村,以往因村內巷道狹窄,多年未搭鞦韆。去年,隨著巷道的拓寬,住在同一巷道上的村民,湊錢把消失多年的鞦韆重新立了起來。“這過年盪鞦千的老習俗咱不能丟。”村民薛志傑説,他們村是薛仁貴故里,村民都是薛家將的後代。據説,薛仁貴曾酷愛盪鞦千,後輩人不能丟了老祖宗的本。
歡快之餘,也有遺憾。記者發現,一些臨近縣城的村,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年輕人離村進城,年長者無力搭建鞦韆,盪鞦千習俗也逐漸消失,村民只能到鄰村去尋找兒時的記憶。
本報記者楊旗 JJ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