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馬玉
駐足在新落成的博物館內,王佔峰老人從一張張泛黃的照片和文字中找尋著自己的記憶和曾經的那些夢:30年前,在外務工已是萬元戶的他回到荒涼的家鄉,承包了一條禿禿的沙溝搞起了綠化。今天,這條溝裏種滿了果樹,綠化面積由最初的150畝擴大到3000畝。
與他的記憶一同被鐫刻在博物館內的是山西右玉人的綠化史:19任縣委書記、60年的奮鬥,將一塊不毛之地改造成塞上綠洲。綠色夢圓了,“右玉精神”不脛而走。
而在他心裏的另一個夢也在逐漸變為現實。農民收入從數百元到上萬元,財政收入從2005年8000多萬元到2013年突破8.6億元。這個總人口10萬、農業人口近80%的貧困縣憑藉生態畜牧、農業産業化、園區建設等一系列實踐托起了他和右玉人的致富夢。
綠色基調上的新思路
威東村村民馬寶記得,一畝地打下50多公斤糧食的日子,一件衣服在孩子中從大穿到小,家裏的油燈陪伴他過了大半輩子。而像他這樣的情況存在於右玉的大多數村子中。
擁有53%森林覆蓋率的右玉,在全國造林綠化先進縣、國家級生態示範區等光環下卻有著一個尷尬的現實:貧窮。
如何脫貧?右玉人開始思索發展的瓶頸和路子。囿于傳統一畝三分地的“作坊式”生産和“提籃小賣”的經營方式,與産業化、市場化脫軌的農業必會提振乏力;單一的農業主體,自給式的畜牧養殖,設施農業的匱乏限制了農民的增收渠道;從植樹造林到守山護林,固守著綠色銀行卻忽略了生態的經濟效益。
向生態要效益,右玉縣委書記蘇連根講出了發展的方向:“圍繞綠色做文章,精心打造生態産業鏈條,著力開發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生態旅遊業‘三大'板塊經濟,做足做活生態文章,達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協調發展。”
如今的右玉,92.6%的沙化面積得到有效治理,坐擁著150多萬畝樹、50多萬畝草。2010年,隨著山西轉型發展口號的提出,右玉確立了“生態建設産業化、産業發展生態化”的思路和生態畜牧富民戰略。一手抓生態建設、一手搞畜牧發展,實現綠化與發展同步,生態與效益並行,走出一條綠色産業基礎上的農業現代化路子。
大小園區聯動農業“接二連三”
威東村是一個集結15個山區村、140多戶村民的移民村落,人均兩畝地的現狀讓很多村民選擇外出務工。隨著日光節能溫室園區的建立,140個大棚落座村裏,全村一半的村戶都種起了蔬菜。2013年,村民人均收入達到5400元。傳統農業村變成了蔬菜園區。
高墻框村是有名的綠化植樹村,如今也通過綠化找到了致富的路。村支書李瑞説,全村80%的人種樹育苗,苗木銷往內蒙古等地,1畝地收入突破萬元。
在右玉,類似這樣有著各自區域特色的種植、畜牧養殖、苗木園區競相形成,一改往日家庭作坊式的種養模式,承載起村民的生産生活,構建起農業發展的新模式,成為農民增收的穩定支柱。
昔日的家庭生産不僅帶來低效益的農産品,也催生了銷售方式上的“提籃小賣”。
坐落在梁威工業園區內的臣豐苦蕎公司,依託先前做流通的優勢,向上遊農業延伸,連接了2000多農戶、6萬畝的苦蕎種植基地,拓展下游,引進了麥粉、蕎麥床上用品和涼茶加工的生産線,形成了産、供、銷一體化的運營模式。
圍繞蕎麥、燕麥等小雜糧優勢和牛羊等畜牧優勢,右玉引進了匯源、六味齋、中大科技、臣豐苦蕎、玉羊公司等一批農畜産品加工企業,發展牛羊肉、小雜糧的現代化深加工,形成公司連基地、基地帶農戶的産業化格局,傳統農業生産結構得到調整。
目前,12萬畝燕麥種植園區、20萬畝雜豆生産園區、10萬畝蕎麥生産園區等一批突破一村一園的連片大園區正在右玉形成。落成的佔地3萬畝的梁威工業園區以新技術承載著9大系列、48個品種的農副産品深加工。
園區推動農業,企業帶動産業,借助園區與龍頭企業,右玉推進農牧業向規模化、標準化的高效現代農業邁進。緊扣産業化主題,右玉提出“十二五”末農産品加工企業銷售收入突破10億元,農産品加工轉化率達到55%以上。
從“小作坊式”種養到現在園區化的種養,從“提籃小賣”到“産、供、銷”一條龍的企業化運作,農業的現代産業化思路成功應驗。
不僅如此,結合西口、邊塞文化,右玉圍繞生態做旅遊文章,建成一批生態景區和古文化旅遊區,舉辦了一系列的體育賽事和西口文化節慶活動,形成了生態興旅遊、文化促旅遊、旅遊帶經濟的發展格局。
至此,一條突破傳統單一農業格局的融合生態、農牧、加工、旅遊的發展道路躍然眼前。
幫扶結出致富果
談起村莊的變化,高墻框村的村支書李瑞説:“村裏的廣播大喇叭,以前是喊著收東西,現在可是給村民發東西了,有保險、補貼、技術……”
高墻框村是育苗木的産業村,也是政府的幫扶點。從資金、技術到苗木、市場,縣裏幫助解決,全村一半的土地用來種樹,村民1畝育苗收入1萬元,人均收入早已突破5900元。
梁家店村是奶牛大村。縣裏扶持奶站擴建、園區建設和飲水設施建設,養牛給補貼,並促成該村成為伊利集團的原料點,保證了牛奶的銷路。2013年,養了30頭牛的村民楊喜收入達15萬元。
農民缺什麼,政府補什麼,輸血式的政府扶持、産業佈局在拓展著農民的創業增收路。而類似這樣規模化、區域化的專業村在右玉已遍地開花。
針對發展的新形勢,右玉出臺了《進一步加強幹部作風建設的若干意見》,制定了領導幹部包鄉(鎮)、聯企、聯校等一對一的幫扶機制;建立幹部聯絡分包項目責任制,現場辦公,及時解決。蘇連根説,60多年綠化奮鬥的歷史形成了幹部群眾同心實幹的良好作風,也塑造了轉型發展的推動力。
政策引導、政府扶持,園區化佈局、産業化經營,右玉發展新的增長引擎正在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