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林浩特草原上的馬群。布仁攝
在“中國馬都”核心區錫林浩特市寶力根蘇木額爾敦塔拉嘎查,牧民寶日瑪馬年春節過得特有勁頭。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專程來到這片草原上,向全世界華人致以馬年新春祝福。寶日瑪養的馬還在冬季那達慕上為總書記作了馬術表演。春節前,寶日瑪在馬圈上貼上了紅紅的春聯——一馬當先抓馬業,萬馬奔騰奔小康。
寶日瑪告訴記者,2010年,他組織有經驗的牧民一起創辦了馬業協會,利用集體的力量發展馬産業。現在馬産業愈來愈壯大,已從最初的6匹馬發展到如今的200多匹。寶日瑪通過賣馬奶、馬駒和開辦旅遊點以及參加賽馬活動等,每年收入達30多萬元。
鑲黃旗是最早在錫林郭勒草原上鼓勵牧民“馬上發財”的地方。旗委、旗政府從成立馬業協會入手,扶持16戶牧民于2009年成立了該旗首家馬業協會——呼日東高勒嘎查馬業協會。協會理事長蘇乙拉圖介紹,協會成立以來,已發展到360匹馬,固定資産160萬元。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去年光賣馬奶就純收入4萬元,今年新增120匹小馬,每匹小馬按2000元市場價格計算,這個效益還不錯。旗裏投入388萬元,新建面積約600平方米的全國首家蒙古馬博物館,深入挖掘馬文化內涵,打造“中國馬都”品牌。
説起鑲黃旗發展馬産業,與一位學者密不可分。他就是內蒙古農業大學副校長、中國馬業協會秘書長芒來教授。芒來為這裡的牧民馬業協會捐贈的價值約12萬元的馬奶發酵生産設備,解決了牧民生産酸馬奶的難題。
蓬勃發展的馬産業,讓草原上許多牧民“馬上發財”。奇世業,出生於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展旦召蘇木。他説,隨著農村牧區機械化的普及,大量馬匹失去用武之地,逐漸被淘汰。昔日數量龐大的馬群不見了蹤影,許多人家甚至連一匹馬都不養了。於是,奇世業在5年前在自家2000多畝草場上重新飼養馬群。
“蒙古馬耐力強,而且具有耐熱、耐寒、耐粗飼料等優點。”奇世業説,“不過,我們也要與國際接軌,讓它長得高大起來,奔跑速度要有提升。”現在,他正在內蒙古農業大學馬研究中心的指導下,利用西方的純血公馬,對自己的蒙古馬群進行改良。
2011年起,達拉特旗政府決定每年搞一次國際馬文化節,將世界各國名馬與騎手邀來進行馬術比賽,也請國內外專家前來舉行馬文化論壇,推動當地馬文化與馬産業的發展。
奇世業也乘勢將自己的部分馬匹投放到附近的旅遊景區供遊人乘騎、觀賞,經濟效益不錯。如今,他繁育的蒙古馬小馬駒每匹市場價為5000多元,改良後的小馬駒價格高達5萬至10萬元。“我的這群馬生下60匹改良小馬駒,少説也能賣300萬元。”奇世業説。
芒來告訴記者,圍繞馬可發展現代娛樂業,也可發展馬産品工業。現在活性酸馬奶片和馬奶清酒已在錫林浩特試生産,以馬頭琴、馬鞍、馬鐙、馬革服飾等為代表的傳統手工藝品製作業和馬肉、馬奶飲品等加工業迅速發展,“馬上發財”前景廣闊。(本報記者 高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