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馬玉通訊員陳健翔
山西吉縣因壺口瀑布蜚聲中外,近幾年蘋果産業的發展成為吉縣又一張名片。經過30年的發展,吉縣蘋果種植面積已達28萬畝、2萬戶果農、6.27億元産值、果農人均年收入超過5000元,使該縣穩獲全省“蘋果第一大縣”之稱。
不久前,吉縣縣委書記郝忠祥提出蘋果“提質升級”戰略和“規模化發展、有機化生産、品牌化營銷、産業化開發”的發展思路。作為配套,在蘋果種植上推行減密間伐、有機化生産、果園上水三項“革命性”措施。
減密間伐:果樹也要“計劃生育”
連日來,中垛鄉南坪村的果園裏常常人頭攢動,大夥圍繞著“樹要不要砍”的話題議論紛紛。既是果農又是村裏技術員的梁永忠帶著大家下了決心:砍樹。一個多月裏,他帶領著果樹間伐隊在南坪等幾個村間伐果園1000多畝。
“減密間伐關係到蘋果的質量和價格。”吉縣果樹研究所所長竇興華説,“樹密、枝密,會産生果樹間爭水爭肥爭陽光,授粉差,造成營養不良,果小、紅度不夠,整體質量差,不能滿足市場需要。”
去年6月,縣委書記郝忠祥經過調研,下決心引導果農走好減密間伐這步棋。縣果業中心隨即聘請專家對8個鄉鎮的果農進行技術培訓和動員。
中垛鄉是吉縣發展果園較早的鄉鎮,不少村的果園因為栽植太密,影響到蘋果的質量,導致投入大,收入少。村委主任梁廷亮領著間伐隊先從自家的果園開始,一畝地只留下25棵。在他的帶動下,僅南坪一個村,就間伐了800多畝。説起間伐的好處,果農梁建民説:“果樹也要計劃生育,不能只圖數量不管質量。”
有機化生産:佔領高端市場
當前,有機食品備受消費者青睞,有機蘋果也成為水果市場的高端産品,吉縣瞄準有機大作蘋果文章。
2013年,吉縣明確提出建設全國有機蘋果基地的目標,陸續投資7個億,啟動蘋果産業有機化循環發展項目,要求8個鄉鎮至少各發展1000畝以上有機蘋果示範園區。
為了保證有機蘋果生産目標順利實現,該縣以190個蘋果專業合作社為依託,制定有機蘋果生産流程,進行土壤有機化改良。同時,出臺了四項保證措施:邀請專家教授對有機蘋果示範園的3000余家農戶進行了全方位的有機蘋果生産技能培訓,普及技術;投資90萬元對冰雹易發區150畝蘋果搭建了防雹網;投資1700萬元配套建立蘋果質量監測綜合服務中心,保證有機蘋果質量達標;推進蘋果保險業務,為全縣1.6萬畝蘋果簽訂了種植保險。
“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生産模式從資金到技術提供了保證,也給果農吃了一顆“定心丸”。2013年10月,吉縣成功舉辦了“中國呂梁山特困地區山地有機蘋果産業開發啟動大會”,至此,吉縣的蘋果發展邁向高端化。
吉縣果業服務中心主任丁春剛介紹,果業服務中心已著手制定出果業發展三年規劃,有機蘋果生産上有得力的保障措施。在培育基地的基礎上,實施“畜-沼-果”循環模式,發展畜牧業,滿足該縣蘋果有機肥供應。
果園上水:引好生命線
農諺講:“有收無收在於水,多收少收在於肥。”水是果業生産的生命線,果園灌溉到位是蘋果品質的良好保障。吉縣的果園處於旱地,靠天吃飯,遇到雨水充足的年份,蘋果個大、質好、價高。為此,吉縣興修水利設施,突破果園缺水瓶頸。
該縣果業發展的三年規劃,將在沿黃河的四個鄉鎮,建設6處提黃灌溉工程,覆蓋果園14.2萬畝;在中部的吉昌等鄉鎮,建設14處小型提引水工程,新增和改善果園節水灌溉面積8.6萬畝;在東部,以開發利用地下水和天然水源為主,建設2處機井配套與閘壩蓄水工程,發展節水灌溉3000畝;同時,在水源不足區域,建立旱井1.95萬眼,水池176座,補充灌溉4.83萬畝,實現果園灌溉“無死角”。
開源節流,該縣計劃在三大垣面的果樹集中區完成1.7萬畝果園水利設施,安裝滴灌、滲灌、微噴等節水措施,有效利用水資源。
對於縣裏修建水利設施,柏山寺鄉西石泉村經營著100多畝蘋果莊園的大戶馮大發説:“這幾年就吃了缺水的虧,有了水,果園的收入再增加三成都沒問題。”
綠色、有機、無公害成為水果種植的基本要求,吉縣自上而下通過這三項措施做好蘋果種植的源頭細節,引來市場的一池活水,打造出又一張新紅色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