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文洪瑛 王澎
在剛剛過去的2013年,江西省糧食單産382.23公斤,比上年增加4.13%;總産423.22億斤,比上年增加6.26億斤,在連續遭遇春季持續低溫陰雨、夏季嚴重澇災、歷史罕見伏秋連旱等不利條件下,江西為何能繼續保持糧食生産穩定增長的態勢?江西省農業廳廳長甘良淼説:“江西‘十連豐',這得益於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體制、機制和具體做法,得益於全省上下的同心協力和全省農口乾部群眾的不懈努力。”
10年間,江西省通過政策扶持、科技示範、服務建設,開闢了一條糧食高産的新航線。
啟航鋪路——
政策扶持帶動農民積極性
江西省是全國13個糧食主産區之一,從未間斷過向國家提供商品糧源,江西省以約佔全國2.3%的耕地,生産了約佔全國3.6%的糧食,這些成績的取得,最主要的就是靠政策的鼓勵、帶動和扶持。
近年來,強農、富農、惠農政策力度越來越大。2013年3月10日前,江西省已將共計41.3億元的糧食直補和農資綜合補貼資金全部撥付到戶。余江縣農業局糧油站站長吳錦平説:“良種補貼、種糧直補和農資綜合補貼全算在一起的話,農民每畝地可以享受國家補貼94元錢,不但補貼金額比2012年有所提高,而且補貼方式也越來越透明合理。”
2013年,江西省出現了歷史罕見的伏秋連旱,絕大多數縣市都出現了持續高溫乾旱。面對旱情,江西省農業廳副廳長馬岩波親自帶隊到余江縣受災最嚴重的中童鎮、錦江鎮和潢溪鎮3個鄉鎮指導抗旱。在農業廳的爭取下,省級財政對新增離心泵、潛水泵等設備每台補貼500元~700元,並加大了抗旱設施維修和新增抗旱設備的投入。據統計,全省投入抗旱資金達6.9億元。
此外,每畝200元的水稻種植保險也給糧食減産的農民“兜住底”。據了解,這種保險,每畝保費12元,其中國家補貼8.4元。
除了種糧有補貼,農民在賣糧時也可以享受到國家最低收購價的保護。2013年,國家分別將早秈稻、中晚秈稻最低收購價在2012年的基礎上每百斤提高了12元和10元。
推波助瀾——
科技示範突破生産最難關
“科技是第一生産力”這句話在農業生産上表現得尤為突出,江西省針對糧食生産中存在的實際問題,不斷推出相應的技術措施,提高了糧食生産科技含量。
針對種植密度偏稀的問題,江西從2007年開始推廣“多用一斤種、增收百斤糧”技術。余幹縣農業局副局長鄒繼興告訴記者:“就這一項技術,每畝平均增産6%~8%。”
針對品種增産潛能偏低的問題,江西省在全省100個農業縣繼續開展現代農業水稻新品種展示,並建立品種退出機制。2013年,江西省水稻新品種展示實現了縣縣覆蓋,展示品種160多個;示範推廣超級稻應用面積1114萬畝。
針對土壤酸化偏重的問題,江西省在全省範圍開展測土配方施肥的同時,又創新推廣了“一斤石灰一斤糧”增産行動。余幹縣農業局糧油站站長劉華源説:“調節土壤是個滴水穿石的工作,不可能立竿見影一蹴而就,但是從今年下半年産量上來看,已經有所好轉。”
針對病蟲害重發高發問題,江西省積極推進專業化統防統治,實現“蟲口奪糧”。全省共爭取中央和地方財政專業防治經費8100萬元,扶持社會化統防統治服務組織1331家,目前已註冊專業防治組織845家,擁有專業防治隊員2萬餘人。通過推廣綠色防控植保技術,2013年化學農藥使用量比上年減少11%。
保駕護航——
服務建設排憂艱難打基礎
推廣示範讓農民切切實實看到了科學技術對農業生産的作用,在這之後,就需要政府通過扶持和幫助讓更多的農民用上技術,這就像小孩學步,起初要大人扶著走,之後就要放開手自己走。
2013年,江西省推出了“十大增産服務行動”,配合高産創建,將眾多種植技術傳授到田間地頭。其中,最引人矚目的要數水稻集中育秧示範項目了。江西省2013年建立早稻集中育秧示範點2.6萬個,示範片面積23.98萬畝,基本實現了村村覆蓋。鄱陽縣農業局糧油站站長舒金貴告訴記者:“集中育秧的秧苗普遍比較健壯,返青快,平均可以提前1周左右收穫。”
余幹縣眾埠鎮豐富優質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邱永安説:“由於使用了水稻集中育秧技術,再加上晚稻天氣比較適宜,收割時間比往年提前了10天左右,去年晚稻畝産達到700公斤,早稻也有550公斤。”
據了解,江西省通過合作社組織、土地流轉機制來完善糧食生産的關鍵環節,同時加大科技服務力度,保護農民正當權益。據統計,2013年全省共組織機關幹部和農技人員32.26萬人次深入鄉村開展科技指導活動,舉辦各類講座和培訓847場(次),直接服務農民69.43萬人次;出動農業執法人員3.4萬人次,檢查農資生産經營單位1.7萬家(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