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觀相差無幾,但土雞蛋售價比養殖蛋高近一倍。有記者調查發現,市場上超過70%的雞蛋都是土雞蛋,但賣家無法説出雞蛋到底“土”在哪。目前,國家對所謂的土雞蛋並無具體的認證標準,也沒有專門機構貼標簽。
消費者花了什麼樣的價錢,就應該得到什麼樣的商品,人家多出了一倍的價錢,理應得到正宗的土雞蛋才對。土雞蛋市場的無序,説明國家的管理存在缺位。
在食品安全保障機制比我們更健全的發達國家,這方面的管理就值得我們借鑒。比如德國,就按條碼來“監控”雞蛋。德國市場上銷售的雞蛋,每個上面都有編號,看雞蛋殼上的不同標碼就知道它來自哪國、哪地和哪個飼養場。其編碼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數字0~3,代表母雞的飼養方式。“0”號蛋是生物蛋,沒有雞舍,自由覓食;“1”號蛋的母雞是露天飼養場放養,除了自由覓食外還添加人工飼料,有固定的雞舍;“2”號蛋屬於圈養雞下的蛋;“3”號蛋則是籠中之雞所産。第二部分標碼是雞蛋的出産國。第三部分則表示産蛋的母雞所在的養雞場和雞舍或雞籠的編號。
在這樣的管理模式之下,消費者看到雞蛋,就能明確知道雞蛋的前生今世,當然也就不用擔心上當受騙。而一旦雞蛋出現了質量問題,有關部門也會順藤摸瓜,一直追查到具體的飼養場甚至雞籠,使得産品的安全有了保障。我們不妨採取“拿來主義”的做法,借鑒德國等發達國家的經驗,對土雞蛋的管理也採用人家的洋法子。只有這樣,消費者買到的雞蛋和花的錢才能相稱。(劉昌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