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王蔚萍) 780畝,從2009年到2013年,新疆阿勒泰地區福海縣一農場二分場種糧大戶鄧安林承包的耕地1畝沒增加,總産卻從50噸增加到460噸,翻了三番。這其中的秘訣是什麼?
福海縣一農場是一個建場近60年的國有農場,隨著種植面積不斷擴大,水資源嚴重短缺。從2007年開始,農場示範推廣滴灌節水技術,但由於需要投入資金量大,職工一時難以接受。鄧安林雖説文化程度不高,但腦子活,愛鑽研,2009年毅然投入30余萬元把自己的780畝地全部安裝了滴灌設備。
次年,一農場大力調整種植業結構,為增加小麥單産,農場向石河子等先進團場學習滴灌小麥高産栽培技術。鄧安林作為科技示範戶先後6次隨農場參觀學習團到石河子墾區、兵團參觀滴灌小麥種植技術,並且積極參加“科技之冬”農業實用技術培訓班。2010年春天,鄧安林種植小麥300余畝,其中滴灌小麥150余畝。他選用適宜農場土地的小麥新品種新春29號,採取藥劑拌種測土施肥方法,增施磷肥和鉀肥,在滴灌和施肥上以少施多餐的方式科學管理,確保小麥全生育期不缺水,不脫肥,在遭受7月初暴風、雨災、作物倒伏30%的情況下,滴灌小麥畝産量仍然達到了360公斤,比另一塊沒有滴灌的小麥畝産量高出60公斤。在此後的兩年裏,他每年種植小麥的面積都在500畝以上,並總結出一套自己種植滴灌小麥的經驗,小麥産量一年一個新臺階。在他的帶動下,一農場2013年小麥滴灌面積擴大到7000余畝,小麥單産首次突破400公斤。今年他計劃流轉一部分土地,把小麥種植面積擴大到1000畝以上,成立家庭農場,為國家糧食生産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