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三農 > 致富殿堂 >

魯宏斌 農田裏種出新景觀

發佈時間:2014年01月14日 08:51 | 進入三農論壇 | 來源:京郊日報 | 手機看新聞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三農首頁 欄目 致富 農産品 微博 導航

三農資訊

國內 | 國際 | 農經 | 人物 | 農村 | 曝光

致富殿堂

創業 | 技術 | 資訊 | 榜樣 | 點睛 | 寶典

農産品交易

供求 | 産品 | 市場 | 行情 | 報價 | 批發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雖然都是農田,但延慶的大片農田裏卻種出了與眾不同的新景觀,成方連片的向日葵海、錯落有致的油菜花田、五彩繽紛的食用菊谷……遍佈其中,美景連綿春夏秋三季。昔日的老玉米地能夠變換出新面孔,魯宏斌和延慶縣農業技術推廣站的技術團隊可謂煞費苦心。

  山溝溝里長出景觀田

  説起到延慶旅遊,千家店鎮百里山水畫廊的千畝葵海幾乎已成必遊的一站。每年進入8月份,百里山水畫廊景區的標誌性景觀——千畝向日葵花海迎來盛花期,怒放的花朵在青山綠水之間,鋪展成一片片壯觀的金色海洋。

  昔日光禿禿的山溝溝裏能有這樣的美景,魯宏斌和延慶縣農業技術推廣站的工作人員真是沒少費心思。以前祖祖輩輩在山溝溝裏種地的農民,説起怎麼種玉米可謂駕輕就熟,可換成從沒侍弄過的向日葵,大夥可傻了眼,完全摸不著頭腦。為此,魯宏斌和技術人員從葵海規劃布景到選種播種,從栽培到配套技術推廣培訓,提供了全程跟蹤服務。

  向日葵色澤艷麗、花形挺拔,嫵媚中帶著些許陽剛,遠遠看去如同張張笑臉,帶給人希望。可是向日葵也有它的“短板”——花期較短,一般只有一兩周。為使花期持續更長時間,魯宏斌和同事們提出了錯時播種的方案,把千家店鎮不同區域的種植時間岔開10天左右,使開花時間前後錯落,保證遊客在9月初之前都能欣賞到葵海壯景。此外,向日葵在種植地點上也有講究,千家店百里山水畫廊景區內分佈著滴水壺、烏龍峽谷、朝陽寺、硅化木國家地質公園等眾多景點,向日葵就種在每個景點之間的“空白”處,這樣使得整個山水畫廊景觀自然銜接,一路上看點不斷。

  “千畝葵海”不僅成為延慶百里山水畫廊的獨特景觀,也讓村民走上了富裕之路。每年“十一”長假期間,採摘葵花盤、遊玩拍照的遊客排起了長龍。半數以上的客人,租住了當地的農家院,連吃帶玩。農民事後一算賬,樂了,不僅僅每畝葵盤賣出了千余元的好價錢,大棗、小米、杏核、柴雞等土特産也被搶購一空。截至2013年10月底,全鎮旅遊總人數達69萬人次,綜合收入4600萬元。

  有了可靠的技術支撐,延慶良田美景不斷壯大。魯宏斌和延慶縣農業技術推廣站的工作人員又先後協助珍珠泉鄉引進20畝油菜制種試驗,給珍珠廣場60畝地設計花卉佈局,指導留香谷育苗種植香草園,迎來遊客滿園。他們幫四海鎮建設四季花海,為茶菊、萬壽菊等菊園建設提供全套技術服務。為沈家營鎮的菊園協調種苗,提供技術支撐。協助大榆樹鎮打造百草園景觀帶,提供品種與技術服務。去年,他們又協助劉斌堡鄉籌建了“七彩田園”景觀,給農民培訓種植技術。還指導大莊科鄉慈母川村村民在板栗幼樹林下種植景觀作物,利用山地、林地特點,近景種植雞冠花、菊花,遠景種植鼠尾草、馬鞭草、福祿考,形成臺階式色塊景觀……一幅幅樂了遊人、富了鄉親的美好圖景,正在延慶的山溝溝裏接連綻放。

  引種432種養眼作物

  隨著一處處農田景觀在延慶相繼“綻放”,魯宏斌又動起了腦筋。為避免“千園一面”,2012年,他們在井莊鎮籌建了景觀農業科技園區,和在市農業技術推廣站合作的大力支持下,把從國內外引進的432種養眼的農作物,全部栽到了園區裏。

  該園以打造“縣景合一”、發展景觀農業為契機建設而成,是一個融生産、生活、生態、示範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景觀農業園區。總面積450畝,本著“奇特、生態、高效、景觀”的構想,以“一園多區、各具特色”進行整體佈局,分為品種展示區、試驗示範區、景觀觀賞區和趣味採摘區。目前,種植的景觀作物品種包含蔬菜、花卉、藥材、雜糧、薯等幾大類。450余畝的沃野中種植的奇花異草讓人驚嘆連連,外形比普通玉米小一號的觀賞玉米,乍一看貌不驚人,其實它的奇異之處在玉米棒上,剝開果皮,玉米粒有紅、黑、粉等5種顏色,玉米棒成熟曬乾後可作插花或擺飾,籽粒還可做爆米花;以往人們常見的穀子多為黃色,而這裡新推出的五彩穀子有紅、綠、白等多個顏色;甜高粱除了能收穫高粱米外,秸稈也能像甘蔗一樣食用;俗稱“鬼子姜”的菊芋,9月能賞花,10月能挖姜,享受觀賞和採摘雙重樂趣。

  景觀農業科技園區的建成實現了農業和旅遊業的有機融合,迎合了延慶景觀農業發展對科技的迫切需求,是延慶縣景觀農業的一個新亮點。這處景觀作物大本營,除去要蒐集具有景觀效果的農作物外,還要建立種質資源圃,開展景觀作物品種篩選、栽培技術和種植模式的試驗研究。

  隨後,魯宏斌&&組織全縣各鄉鎮主管副鎮長和骨幹農戶兩次到園區參觀。在這裡,大夥不僅看到了各種各樣的景觀作物,也看到了種植效果。心裏有數後,發展農業景觀的信心更強了。劉斌堡鄉負責人當即決定從這裡引種兩種向日葵新品種,大莊科鄉則看中了三四個穀子、大豆等特色雜糧品種。

  陽臺也能種出景觀

  除了在山溝溝、在農田中大力推廣發展農業景觀,魯宏斌還把心思動到了居民家的陽臺上。“在北京,“陽臺綠化”也已寫進政府工作報告中,因此發展觀賞蔬菜産業意義重大。”魯宏斌説,配合延慶“縣景合一”的總體規劃,他們和百泉、儒林街道合作,向有興趣的居民推廣陽臺蔬菜,並免費為居民提供蔬菜種苗、基質。

  很多居民雖然都有心參與,可又不確定自己能不能把菜種好。為讓大夥心裏有數,延慶縣農業技術推廣站在延慶鎮廣積屯村租下3棟溫室,作為觀賞蔬菜展示示範基地,引進蟠桃觀賞椒、紫水晶觀賞椒、風鈴觀賞椒、吉祥茄、花葉羽衣甘藍、蟈蟈葫蘆等陽臺觀賞蔬菜品種38個,種苗繁育1.75萬株;香草品種4個,扦插繁育500株。同時,引進梯形管道式裝置、基質無土柱式裝置、南瓜栽培裝置等陽臺無土蔬菜設施5套。其中,6層立柱栽培可以同時種植不同葉菜,每層生産量可達1至2公斤左右,梯形栽培一次可以生産芹菜等葉菜35株,生産速度快,不同品種可以相互搭配,不但滿足欣賞需要,也能滿足家庭部分食用需求。社區居民在溫室裏邊觀賞邊選種,爭相把看中的蔬菜品種種上了陽臺。

  在延慶縣種植中心領導的大力支持下,魯宏斌和延慶縣農業技術推廣站的技術人員還定期進社區,為居民培訓蔬菜種植技術,向居民介紹陽臺種菜的知識、方法和竅門,告訴大夥陽臺到底適合種什麼蔬菜,解決大家種菜時遇到的難題。現在,不少社區居民種菜種上了癮,自己又購置了不少新品種。“種花好,種菜更好。”百泉街道的郭大爺在自家陽臺上種上了生菜、芹菜和小西紅柿,每天侍弄這幾盆蔬菜成了老爺子的樂趣,“花種得好,可以欣賞,菜種得好,不僅翠枝綠葉可觀賞,還能吃上自己種的無公害蔬菜,心裏倍兒高興。”

  魯宏斌説,在陽臺種植蔬菜過程中不僅起到了觀賞、食用的作用,還具備凈化室內空氣、分解室內有害物質、吸收室內甲醛,調節了空氣濕度,讓室內環境變得更舒適,同時也美化了延慶的大環境,可謂一舉多得。

  有機農業遍地開花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識的增強,人們對農副産品的品質追求越來越高,對有機産品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優良的生態環境是發展有機農業的先決條件。延慶集首批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全國綠化模範縣和首批國家園林縣城三項生態桂冠于一身,空氣質量連續多年位居全市第一,發展有機農業可謂得天獨厚。為給延慶的有機農業保駕護航,魯宏斌和延慶縣農業技術推廣站的技術人員十分用心。

  康莊鎮小豐營村綠菜園蔬菜專業合作社主打有機蔬菜種植,這裡的每個大棚幾乎都留下了魯宏斌和延慶縣農業技術推廣站技術人員的足跡。

  有機菜區別於綠色蔬菜和無公害蔬菜的一大特徵是不能使用任何化學肥料和藥劑,所以,化肥是絕對禁止使用的。為此,魯宏斌和技術人員一起,引入中國農科院、中國農大、北京市農科院等科研院所的先進栽培管理技術,幫助康莊鎮小豐營村綠菜園蔬菜專業合作社的蔬菜基地制定了一系列嚴格的種植管理規定和流程。同時,還協調中國農科院、中國農大、北京市農科院等科研院所,幫助基地引來了很多防治病蟲害的新技術,比如給植物噴植物蛋白,增強蔬菜抵抗力;施放捕食螨,以蟲治蟲;噴施一種特殊的礦物油,包裹在害蟲表面,使其窒息而死等,幫助解決了有機蔬菜生産中關鍵技術的病蟲害防治難題。

  他們還幫張山營的果農解決了沼渣沼液施用中遇到的技術難題。張山營鎮是延慶縣果品大鎮,有優質果品3萬畝。亞洲最大的蛋雞養殖企業德青源坐落於此。德青源沼氣發電廠,用雞糞生産沼氣發電,每天産出200多噸沼液,沼液、沼渣是優質的有機肥。2010年,在市土肥站的大力支持下,張山營有機果園沼液利用南線工程竣工,使該鎮西五里營和前廟兩個村3000多畝葡萄園用上了管道有機肥。面對既省時、省力又省錢的有機肥,果農們熱情高漲。可是,沼渣沼液怎麼配比,該澆多少最合適,果農們並不清楚。魯宏斌和技術人員經常進村給果農培訓,教授沼渣沼液實用技術。在他們的幫助下,2011年,全鎮200余戶果農用沼渣沼液澆灌了自家果樹,不僅提高了果品的含糖量,全鎮還增收了300余萬元。

  有了農業科技保駕護航,發展有機農業,已成為延慶生態優勢轉變為發展優勢的一條捷徑。高品質的有機農産品,也給延慶農民帶來了高回報,提升了農産品的附加值,帶動了農業的良性循環,推動了延慶現代都市農業更好更快地可持續發展。

  本報記者劉菲菲 通訊員高啟臣

  張立朝 攝

熱詞:

  • 每日農經
  • 致富
  • 致富經
  • 科技苑
  • 鄉土
  • 鄉約
  • 聚焦三農